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簡述康德的美學思想范文

        簡述康德的美學思想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0-10 17:15:0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簡述康德的美學思想,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簡述康德的美學思想

        篇1

        美學試題

        課程代碼:00037

        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 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鮑姆加登認為美學是

        A.感性學 B.理性學

        C.邏輯學 D.藝術學

        2.黑格爾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

        A.美的規律 B.審美經驗

        C.審美活動 D.藝術

        3.美學發展的第一階段是

        A.審美想象 B.審美意識

        C.審美現象 D.審美經驗

        4.克羅齊的“藝術即直覺”說體現的藝術觀是

        A.游戲說 B.符號說

        C.表現說 D.巫術說

        5.藝術的追求和目標應是

        A.創造有意境的世界 B.創造有意象的世界

        C.創造有意境的意象世界 D.創造有意象的意境世界

        6.魯迅的作品批判了落后的國民性,這反映了藝術的

        A.思想啟迪功能 B.政治宣傳功能

        C.社會干預功能 D.道德教育功能

        7.藝術品結構中的核心層次是

        A.意境超驗層 B.意象世界層

        C.物質實在層 D.形式符號層

        8..孕育意象需要藝術家具備

        A.“瀟灑”的精神狀態 B.“豁達”的精神狀態

        C.“寬容”的精神狀態 D.“虛靜”的精神狀態

        9.藝術敏感主要是指藝術家的

        A.表現力 B.理解力

        C.判斷力 D.感悟力

        10.夏夫茲博里把人類天生就具有的分辨善惡和美丑的能力歸結于

        A.視覺器官 B.聽覺器官

        C.內在感官 D.外在感官

        11.把審美經驗說成是“觀審活動”的美學家是

        A.克羅齊 B.柏格森

        C.狄爾泰 D.叔本華

        12.《荀子·樂論》云:“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本蛯徝澜涷灦?,這句話說的是

        A.感知和想象的關系 B.想象和情感的關系

        C.情感和理智的關系 D.想象和理智的關系

        13.審美活動是無功利性和有功利性的辯證統一,因此審美活動又是

        A.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統一 B.個體性和社會性的統一

        C.主觀性和客觀性的統一 D.形式因和內容因的統一

        14.審美體驗具有整體性、集中性和

        A.抽象性 B.概括性

        C.具體性 D.間接性

        15.審美形態是多種因素的統一,其中核心的因素是

        A.審美情趣 B.人生境界

        C.審美風格 D.天地境界

        16.最早被人類認識和把握的審美形態是

        A.優美 B.崇高

        C.悲劇 D.喜劇

        17.荒誕引起的笑

        A.是對舊事物的諷刺 B.是對自己的信心和自豪

        C.是充滿希望的肯定 D.是一種無望的否定

        18.首先提出“審美教育”概念的西方美學家是

        A.康德 B.黑格爾

        C.席勒 D.叔本華

        19.荀子所謂“化性起偽”中的“偽”是指

        A.虛偽矯飾 B.私意人欲

        C.自然本質 D.精神境界

        20.美育的目的是培養

        A.具有藝術創造力的人 B.全面發展的人

        C.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D.具有敏銳感受力的人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無分。

        21.審美關系中主體對客體的把握方式主要是

        A.邏輯思辨 B.理性認識

        C.感性直觀 D.情感體驗

        E.自由想象

        22.靈感現象的主要特點是

        A.精神昂奮 B.注意力集中

        C.情緒激動 D.想象力活躍

        E.判斷力準確

        23.審美經驗中涉及的高級想象形式包括

        A.接近聯想 B.對比聯想

        C.類似聯想 D.再造性想象

        E.創造性想象

        24.原始形態的審美意識具有

        A.具體性中的抽象性 B.蒙昧性中的真實性

        C.直觀性中的邏輯性 D.神秘性中的創造性

        E.虛幻性中的科學性

        25.倡導“以美育代宗教”的依據主要有

        A.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強制的

        B.美育是有趣的,而宗教是枯燥的

        C.美育是進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D.美育是中國的,而宗教是西方的

        E.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4小題,26、27小題每題3分,28、29小題每題4分,共14分)

        26.載道說

        27.化育

        28.優美

        29.審美距離說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0.簡述審美活動作為人生活動的獨特之處。

        31.簡述審美感知的基本特征。

        32.簡析藝術的核心功能。

        33.為什么不能把美育等同于人格教育?

        34.簡述悲劇的基本特征。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3分,共26分)

        篇2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4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2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

        1.《歷代帝王圖》是我國_____朝的繪畫作品。

        A.唐 B.宋 C.明 D.元

        2.油畫作品《格爾尼卡》是_____的代表作之一。

        A.梵高 B.高更 C.倫勃朗 D.畢加索

        3.《安魂曲》是_____的作品。

        A.貝多芬 B.莫扎特 C.海頓 D.舒伯特

        4.在湖北隨縣出土的編鐘是我國_____時期的樂器。

        A.周 B.春秋 C.戰國 D.秦

        5.踢踏舞是_____的具有鮮明特色的舞蹈。

        A.日本 B.韓國 C.墨西哥 D.斯里蘭卡

        6.被改編為戲劇的同名小說《茶花女》是_____的代表作。

        A.大仲馬 B.小仲馬 C.墨西哥 D.斯里蘭卡

        7.導演過《繩索》的大導演希區柯克是_____人。

        A.美國 B.蘇聯 C.意大利 D.法國

        8.《花木蘭》原是_____作品。

        A.京劇 B.昆曲 C.豫劇 D.評劇

        9.《威尼斯商人》是英國作家_____的作品。

        A.喬叟 B.莎士比亞 C.艾略特 D.維吉爾

        10.提出"童心說"這一文藝思想的是_____。

        A.李贄 B.王守仁 C.袁枚 D.袁中

        11.畫論上的"氣韻生動"是_____提出的。

        A.張彥遠 B.顧愷之 C.吳道之 D.謝赫

        12.在詩學理論中提出體現藝術情感特征和形象特征"滋味說"的是_____.。

        A.陸機 B.蕭統 C.鐘嶸 D.劉勰

        13.文藝的社會功能方面,_____提出了"凈化說".。

        A.柏拉圖 B.賀拉斯 C.亞里士多德 D.康德

        14.德國美學家黑格爾的重要美學論著是_____。

        A.《判斷力批判》 B.《美學》 C.《論崇高》 D.《詩藝》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9個小題,共22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題中橫線上。

        15.根據造型形式來看,雕塑一般可分為_____和_____兩大類。

        16.一般說來,我國古代的園林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北主大型的_____園林,另一類是江南小型的_____園林。

        17.王獻之是我國_____時期的大書法家。

        18."顏筋柳骨"指的是唐代大書法這_____和_____。

        19.根據作品存在方式,藝術一般可分為_____、_____和_____。

        20.藝術批評的形態可以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和讀者批評。

        21.審美效應一般有三個階段:_____、_____、_____。

        22.詩歌根據其性質,可分為_____和_____兩類。

        23.靈感的特征包括_____性、_____性和_____性。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個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

        24.簡述藝術活動的構成。

        25.簡述藝術作品的層次。

        26.簡述藝術鑒賞的性質和特點。

        27.簡述藝術批評的作用和功用。

        28.簡述工藝美術的特點。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個小題,第小題25分,共50分。

        29.結合某藝術作品,論述審美想像的特征。

        30.聯系實際,論述藝術創作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A 2.D 3.B 4.C 5.C 6.B 7.A 8.C 9.B 10.A 11.D 12.B 13.C 14.B

        二、填空題

        15.圓雕 浮雕

        16.皇家 私家

        17.東晉

        18.顏真卿 柳公權

        19.時間藝術 空間藝術 時空藝術

        20.社會 傳記 心理 文本

        21.共鳴 凈化 領悟

        22.敘事詩 抒情詩

        23.突發 超常 易逝

        三、簡答題

        24.我們可以將藝術活動視作一個系統,它由四個要素或環節構成:(1)客體世界,即藝術活動所反映和表現的客觀社會生活及自然界;具有審美價值的客體世界是藝術創造的主要對象;(2)藝術創作與制作;(3)藝術作品;(4)藝術傳播與接受。

        25.藝術作品的層次可以簡單劃分為三個層次:(1)藝術語言。藝術語言是滲透了藝術家獨特個性的特殊語言。(2)藝術形象。藝術形象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過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相互交融,并由主體創造出來的藝術成果。(3)藝術意蘊。藝術意蘊是指在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深層的人生哲理、詩情畫意或精神內涵,是藝術主體對藝術典型或意境深刻領悟和創造的結果。

        26.藝術鑒賞是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受眾為主體的欣賞活動,是接受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藝術作品的價值、屬性的主動選擇、吸納和揚棄。它是一種積極能動和審美創造活動。

        27.(1)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和闡釋,評判其審美價值;(2)通過將批評的信息反饋給藝術家,對其創作產生影響;(3)通過批評的展開,對藝術鑒賞活動予以影響和指導;(4)通過藝術批評,協調藝術與意識形態其他領域的關系,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

        28.(1)實用與審美結合。工藝品首先應當具有實用性,審美性應當寓于實用性之中。因此,工藝品總是按照實際使用的要求來進行設計、選材、造型、色彩裝飾等,藝術處理和加工等問題教要結合實用要求來考慮。 (2)工藝美術具有物質性,又具有精神性。工藝品是具有實用性的日常生活用品,滿足著我們的物質需要;同時工藝品十分注重造型設計,并且盡量發掘材料和裝飾的潛力,注意運用色彩、線條、形體等多種形式因素以及夸張、變形、均衡等多種藝術手法,來創造外觀形式美。由于工藝美術比起其他藝術種類,更加直接地受到物質材料和生產技術的影響,因此更需要高超的藝術構思和制作技巧。

        四、論述題

        篇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3-178-01

        一、藝術的起源

        (一)藝術起源于巫術

        巫術活動是人類最初的藝術活動的形式。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的生活主題是為了生存,在白然環境惡劣的情況下,人們對世界的理解是萬物有靈,是神化的自然。比如他們為了求雨、捕獵物圍在火邊跳舞歌唱,都屬于一種非理性活動,是原始情感的表達,是一種對生殖崇拜和生存的期待。又如仰韶文化,有菱形和波紋,它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但不純粹是為了裝飾,他們是為了生活,菱形像魚兒,波紋像水波,無時不刻地可以反映出原始人創造出來的藝術是為了生存,所以說巫術說是一種前藝術,似藝術又非藝術,是為了生活的目的,是一種無功利性的,而非藝術對精神的追求的一種目的。巫術說站在人類學的角度上,認為藝術的起源來自于巫術活動。

        (二)藝術起源于游戲

        康德認為游戲的本質是一種“無目的的和目的”,是合乎自身而非之外的目的。席勒認為“人在游戲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他認為這兩種沖動,即理性沖動和感性沖動,是強制性會導致分裂,人只有在第二種沖動里而強制性才會消失,即由藝術活動喚起的,使兩種沖動自由自在的游戲,兩種沖動的邊界才會模糊。斯賓塞則認為人只有在擁有剩余精力的時候才能游戲。所以關于藝術的起源,哲學家把藝術的起源歸因于游戲,只有在游戲中,才能創造藝術。

        二、藝術與文化體系中之間的關系

        (一)藝術與哲學的關系

        哲學的基本概念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是一種客觀的,是一種規律。哲學基本可以劃分為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在古希臘時期從公元3-4時期直到中世紀,哲學的概念是“人是神的創造物”;之后在中世紀、近代、現代又有其不一樣的概念意義。中國的哲學是不分時代的,主要是分為二個派別:儒家學派,以孔子、孟子為首的仁愛思想;道家學派以老莊為首的無為、白然之道的思想以及禪宗以心、頓悟的思想。

        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包含藝術,藝術來源與哲學,又能動反作用于哲學。哲學對藝術的影響,首先表現在藝術家的影響,藝術家從事創作會不白覺受到當時哲學的影響。例如李白深受莊子美學推崇天然之美的思想,產生了一系列推崇自然風光的名篇。其次,哲學也促進了一系列如超現實主義流派等等藝術思潮的形成。

        (二)藝術與宗教的關系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世界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它是有信仰的,它的情感是虔誠的、敬畏的。宗教產生于一定社會歷史根源,勸人到天國尋求精神安慰。藝術是可以認知又是可感的,藝術要通過感性的形式去表現理念,去鼓勵人們熱愛珍惜生活,追求精神的陶冶。

        縱觀歷史上,宗教推動其藝術的形成和發展,特別是給音樂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因而導致了卡農、復調的出現,形成了西方音樂技巧的基礎。又如實用藝術的教堂,在教堂中無處遍布地都是有關宗教的藝術品、音樂、繪畫等等,宗教為藝術提供了廣泛的題材和內容。其次藝術也反作用于宗教,通過藝術廣泛地宣揚宗教,例如《西游記》中,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到真經的故事,更是強化宗教的神圣;又如《圣經》,具有濃郁的宗教心理和宗教情感。因此藝術與宗教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發展。

        (三)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隨著時代的變遷,科學作為客觀規律的總合,強調理性是最為重要的因素,而藝術是感性的,與科學形成較為強烈的對比。

        科學與藝術即區別也聯系,二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互促進??茖W為藝術提供新的物質技巧手段,促使新的藝術種類的產生。例如光學、電學等科學技術產生,促使了電影、電視的出現,為電影、電視藝術提供了廣泛的藝術空間。其次,在藝術作品中也會滲透著科學知識,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繪畫中通過使用科學的透視法技巧,描繪出二維空間。同時,科學與藝術也需要靈感。牛頓因為被蘋果砸到而產生了萬有引力的科學依據;音樂家里爾在酒后產生了靈感,創作出聞名于世界的《馬賽曲》。因此,科學與藝術亦是密不可分的。

        篇4

        人類美術遺存的整體概括--范夢《世界美術通史》讀后 張世彥,ZHANG Shi-yan

        中國繪畫學--從概念指涉到學術邏輯 張強,Zhang Qiang

        論重彩繪畫的本質及其發展方向 王福才

        攝影術的發明對19世紀歐洲繪畫的影響 宋悌

        竹影婆娑入畫來--談中國畫竹理論的發展 楊曉霞

        娛樂片的"正名"與出場--關于一種觀念和心態的描述 何群,He Qun

        試論《推銷員之死》的悲劇意義 韓婷婷

        《麥克白》:從話劇名作到歌劇腳本 閆笑雨,YAN Xiao-yu

        論舞臺燈光的時代性及造型特征 李黎

        內在聽覺與視唱練耳 金桂生,Jin Gui-sheng

        我國唐代聲樂藝術的發展狀況 王忠,Wang Zhong

        長號演奏的呼吸問題 姜大鵬,JIANG Da-peng

        《諾恩吉亞幻想曲》的創作特點與藝術風格淺析 陳一鳴

        匠心獨運異曲同工--鋼琴曲《牧童短笛》與《花鼓》的比較分析 留釹銅

        鋼琴"四手聯彈"與音樂綜合素養--論音樂學(師)專業鋼琴教學的改革 張力

        關于對音樂學(師)專業中學音樂教學法課程現狀的思考 查汪宏,馮巍巍

        對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現狀的思考 丁波

        我國法制演進過程中的文化關照 楊麗婭,YANG Li-ya

        ??屡c美學現代性 李曉林

        各國外語教學概況綜述 李解人

        淺談學校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工作 時登瑜

        "美術系教師習作展"座談會發言摘要 常勇

        論造型藝術 丁寧,Ding Ning

        中國現代水墨畫的"感覺"初探 李濟民,Li Ji-min

        試論恩索爾的繪畫表現藝術 呂慧

        設計理論教學模式的探討與實踐 荊雷

        廣告與網絡媒體 楊華,Yang Hua

        電視與廣告 張詠梅

        原意義的啟悟 李濤

        明代戲曲形態流變 張維青,ZHANG Wei-qing

        荒誕派戲劇的反戲劇特征 曲江川,楊弘

        丑角表演"過"之論解 蘇笑神

        對后現代主義音樂的審視和思考 宋莉莉,Song Li-li

        肖邦的諧謔曲 蔣曉蘇,Jiang Xiao-su

        從黑暗到光明從苦難到歡樂--貝多芬歌劇《費黛利奧》重唱、合唱段落分析 安寧

        五線譜首調唱名視唱技能剖析與訓練 李彬

        師曠與新泰師曠墓 孫元昌

        論聲樂教學中音樂表現力的培養 費秉欣,Fei Bing-xin

        "中國音樂史"教學改革初探 彭麗,Peng Li

        鋼琴學習中的背譜問題 李迎霞

        試論網絡環境下藝術院校圖書館的建設 崔璐,Cui Lu

        我院師資隊伍建設的構想 王少杰,Wang Shao-jie

        談現代教學管理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黑富華

        淺談藝術學校的審美教育 張海燕

        優化育人環境推進素質教育 邵建芝

        歌唱中的意識支配作用 王硌,WANG Luo

        談藝術性歌唱 吳美華

        談歌唱表現力的培養 欽蘇濰,Qin Su-wei

        五線譜在笛子教學中的應用 郝益軍

        笙的改良與笙音樂的發展--37簧圓斗笙的思考 牟楠

        柳琴曲《劍器》賞析 殷增琴

        京劇曲牌"將軍令"分析研究 霍玉魁

        淺談打擊樂的高級演奏技巧--滾奏 袁晨斐,Yuan Chen-fei

        J·S·巴赫的《帕蒂塔》 戴娛

        肖邦《b小調鋼琴前奏曲》分析 張勇

        鋼琴教學應適應各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特征 于青,查汪宏

        淺談音樂學(師)鋼琴教學 李靜

        試論新世紀的舞蹈批評 岳音,Yue Yin

        試談舞蹈與音樂的結合 鄭八一

        淺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身韻"的作用及教材選取的目的性 修立婷

        淺談舞蹈中純技巧表演與藝術化的技巧表演 凌建軍

        健美操教學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朱瑛

        全球化視域中的中國文化景觀--讀張維青、高毅清的《中國文化史》 李衍柱,LI Yan-zhu

        背景思維對語言的影響 于光

        試論古詩詞中的色彩對比與美感生成 任世忠,龐濤

        淺議鏡頭語言在藝術院校電化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劉明

        二胡運弓新辨 張令杰,ZHANG Ling-jie

        《呂氏春秋》中的音樂美學思想 王志成

        關于琵琶教學中的觸弦與彈挑練習 楊秀玉

        揚琴與揚琴音樂的發展 吳順章

        從19世紀德、奧藝術歌曲的發展看其藝術風格的形成 李琛

        試析肖邦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的美學特征 袁偉

        美的方式離不開感覺--兼評格式塔學派的知覺理論 邵桂蘭

        歐洲文學中的悲劇精神 彭小俊,PENG Xiao-jun

        淺談藝術院校電子文件的形成及其管理 劉麗

        我院新生心理障礙分析及健康教育 劉新民

        從唐詩宋詞的意境嬗變看文人畫的存在形態 張洪忠

        雪蕉與雪竹--關于王維繪畫禪理表現的一個模式 周怡

        裝飾空間層面的再認識 王梓煬,Wang Zi-yang

        現代設計的多元態勢 文漢,Wen Han

        花草:設計中的恒常裝飾主題 王少君,WANG Shao-jun

        關于悲劇審美的感悟與思考 侯宏,Hou Hong

        簡論戲劇形體語言造型訓練的設立及其主體 莊虔華

        新時期電影美學思潮嬗變 石秋仙,Shi Qiu-xian

        從觀眾的接受心理看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 劉強

        電視節目策劃人的成功智力分析 李冬梅

        抒情的新聞--從《第7日》談電視節目的娛樂化傾向 宋倩茹

        偶然音樂--非理性化的創作 邵桂蘭,Shao Gui-lan

        簡論舒伯特的鋼琴奏鳴曲 蔣曉蘇,Jiang Xiao-su

        對提高鋼琴伴奏質量的幾點看法 于莉莉

        聲樂教學應重視視唱練耳的基礎作用 李靜

        心理鼓勵在聲樂教學中的意義 康德妹,Kang De-mei

        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歌唱心理 郭傳聯,陳同英

        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 王東濤,Wang Dong-tao

        關于笙的教學與演奏的思考 牟楠

        琵琶發音技巧的掌握 楊秀玉

        物質音樂文化的三大種類及其相互關系 周景春,Zhou Jing-chun

        略論書法的"古"意與"生"氣 欒義鵬

        21世紀初大陸武俠片之新景觀 韓婷婷

        論幾部懸疑推理電視劇的得與失 宋曉英

        淺談我國群言式談話節目良好談話環境的營造 衣曉鶯,顏紅梅

        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發展歷史簡述 王珉

        中國揚琴傳統流派比較研究 張志遠

        我國元朝時期聲樂的發展狀況 王忠,費秉欣

        《魔鬼的顫音》及夢的心理分析 邵桂蘭

        崔世光鋼琴作品《山東風俗組曲》和聲技法分析 于聰

        鋼琴演奏技術的獲取途徑 竇青

        對體育舞蹈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探討 朱瑛

        走向綜合的藝術課程--發達國家藝術課程的特點與啟示 李于昆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21世紀大學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胡建國,張月霞

        高校品牌形象建設探微 張清

        新時期結構小說的敘述學分析 李景平

        篇5

        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的提出基于美學學科適應當代社會與藝術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美學學科自身突破傳統認識論束縛的需要。它遵循現象學方法,從傳統的主客二元對立認識論模式跨越到“主體間性“的現代哲學一美學軌道。同時,在審美對象、藝術的本質、美學理想、藝術想象與藝術闡釋等方面均有嶄新內容。它的進一步發展應堅持唯物實踐觀、特別是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的指導,并吸收中國傳統的存在論美學與藝術資源。

        當代美學學科建設應在綜合比較方法的指導下,以當代存在論美學為基點,對各種美學見解加以綜合吸收,在此基礎上創建以實踐觀為指導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當代存在論美學觀,實現由認識論到存在論的過渡。其實,新時期以來,我國許多理論家已不約而同的將美學與文藝學的關注點集中于人的現實生存狀況①。因此,我對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的研究實際上是在許多學者研究工作基礎上的一種“接著說”。只是因為認識論美學的影響至為深遠,所以希望我的這種“接著說”能引起更多同行專家的共鳴,當然也希望能得到批評。

        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的提出決不是偶然的心血來潮或標新立異,而有其經濟社會、藝術和學科發展的必然根據。眾所周知,西方存在主義哲學—美學思潮濫觴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興盛于“二戰”之后,20世紀60年代以來即融匯于各種人本主義哲學—美學思潮之中。它的發展是同資本主義現代化過程中的一系列矛盾的尖銳化相伴隨的。諸如富裕與貧窮、發展與生存、當代與后代、科技與人文、物質與精神、人與環境等等都是一系列難解的二律背反。這些二律背反在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又遞次地表現為人的“異化”,戰爭的嚴重破壞與環境的惡化等等嚴重問題,越來越嚴重地威脅到人的現實生存狀況,引起全人類的高度關注。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我國憑借制度自身的優勢同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對于各種矛盾問題具有更多的調節能力和空間。但事實證明,現代化之中的許多二律背反常常是過程性的,甚至是難以避免的,只是有程度與解決的快慢之分。例如,市場化與傳統道德,城市化與精神疾患的蔓延,工業化與環境的破壞,科技發展與工具理性的膨脹等等。盡管不是無解的矛盾,但也的確是難以避免的矛盾。這些矛盾都極大地威脅到人的現實生存狀況,使人的現實生存狀況面臨美化與非美化的二律背反。也就是說,現代化一方面促進了生活富裕、精神文明、社會繁榮,人們處于一種從未有過的美化的現實生存狀況。同時,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激烈、貧富懸殊、環境的污染、戰爭與恐怖活動的威脅等等又使人們處于一種壓抑、焦慮不安、乃至被種種現代病困擾的非美的現實生存狀況。這種生存狀況的改變當然主要依靠制度的改善和法律的完備,但也對美學和文學藝術提出必然的要求。因為,審美是一種不借助外力而發自內心的情感力量,是人的自覺自愿的內在要求,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所以改善當代日益嚴重的人類現實生存狀況非美化的現實需要,成為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產生的現實土壤。這種現實需要必將改變審美僅僅局限于自我愉悅的范圍,拓展到社會人生,成為一種審美地對待社會、自然與人自身的審美的世界觀。這也就是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的不同于傳統美學觀的深刻內涵之所在。與時代的步伐相伴,現代藝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F代藝術已不是傳統的感性與理性對立融合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藝術,而是愈來愈走向感性與理性的脫節,形象與情節愈趨減弱,形式與色彩愈趨變易與夸張,理性愈加隱沒,從而走向意識的流淌。這就是當代的抽象派繪畫、象征派詩歌、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與意識流小說等等。這類作品已不是對現實的反映,而是對人的現實存在意義的探尋和追問。畢加索創作了“二戰”中的著名壁畫“格爾尼卡”,結合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手法,通過跨越時空、變形夸張、聚焦渲染,充分表現了人類的痛苦受難,控訴了獸性的膨脹和法西斯戰爭,同傳統的美學原則與藝術手法已相去甚遠。即使是我國當代作家運用傳統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作品,也在實際上偏離傳統美學原則,滲透著濃郁的當代色彩。我國作家萬方所著中篇小說《空鏡子》②寫的是傳統的婚戀故事,但卻滲透著濃郁的荒誕氣氛,一種人在命運中的期待、無奈和惆悵。小說幾乎沒有傳統的開端、和結尾,只是讓生活流伴隨著意識流不經意地朝前流淌,但卻蘊含著對愛情與婚姻的意義與價值的追尋。作品提供給我們的并沒有典型形象,而只有意義的追問。由此可見,面對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現代藝術,傳統美學實在是脫離的太遠了。而當代存在論美學卻能夠對其進行藝術的闡釋和理論的支撐。誠如南非作家、1991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納丁·戈迪默所說:“我認為,我們是被迫走向個人的領域。寫作就是研究人的生存狀況,從本體論的、政治的和社會的以及個人的角度來研究?!雹?/p>

        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的產生也是美學學科發展的必然要求。西方美學根源于古希臘美學,是一種理性主義的認識論美學。這種美學以“和諧”為其美學理想,以感性與理性的二元對立與統一為其主線,而以黑格爾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為其最高形態。所謂“理念的感性顯現”即是感性和理性的直接統一、完全融合,是一種達到極至的古典形態的最高的美。但此后,這種古典形態的認識論美學即逐步宣告解體,而代之以否定理性、思辨與和諧的現代美學,存在論美學即是西方現代美學的主要流派之一。這種由認識論到存在論的美學轉向,實際上始于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對美的知性特征的挑戰,在他的美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中包含著美的“無功利性”、“純粹性”與“合目的性”問題,成為存在論美學的先聲。19世紀末、20世紀初克爾凱戈爾與尼采首先提出“存在先于本質”、“生命意志本體”等存在主義命題,薩特從理論與創作的結合上建立了存在主義的美學體系,而海德格爾則將這一理論進一步向前推進。目前,當代存在主義已經作為一種哲學一美學精神和方法滲透于各種極為盛行的美學流派之中。包括存在論美學在內的西方當代美學在理論與思想上都有其十分明顯的局限性,但它所包含的生產力、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先進內涵卻值得我們借鑒。從美學由傳統到現代轉換的角度,我們應該跟上世界的步伐。眾所周知,我國近代以來,以王國維、為開端,美學研究受到西方傳統的認識論美學的深刻影響。早期基本上偏重于介紹。20世紀中期以后,逐步形成的典型論美學與實踐論美學總體上仍然屬于西方傳統的認識論美學。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之后逐步發展的實踐論美學,對我國獨具特色的美學理論的發展無疑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它并沒有完全接受實踐觀的現代哲學內涵而總體上仍然沿襲傳統認識論體系,堅持主客二分的理論結構和客觀性訴求等,已經愈來愈顯示出理論的陳舊以及同現實的嚴重脫離。實踐論美學力主美的本質的客觀論。這是一種傳統的以主客二分為基礎的本質主義的命題,屬于科學認識的范圍,而不屬于美學的范圍。因為,只有科學才通過實驗的手段,探尋對象客觀存在的本質屬性。而美卻屬于情感的范圍,沒有主體就沒有客體,沒有審美也就沒有美。早在二百多年前,康德就在《判斷力批判》中指出:“沒有關于美的科學,只有關于美的評判;也沒有美的科學,只有美的藝術。因為關于美的科學,在它里面就須科學地,這就是通過證明來指出,某一物是否可以被認為美。那么,對于美的判斷將不是鑒賞判斷,如果它隸屬于科學的話。至于一個科學,若作為科學而被認為是美的話,它將是一個怪物”④。如果我們真的至今仍然相信美的本質的客觀性,那也只能猶如康德所說是將科學的證明混同于美學而令人感到奇怪。因此,美的本質的客觀性或者是客觀的美實際上是一個并不存在的偽命題。實踐論美學還堅持審美的反映論。這仍然是西方認識論美學的翻版。眾所周知,古希臘關于藝術本質的最重要的理論就是“摹仿說”,柏拉圖在《文藝對話集》“理想國卷十”中提出了著名的“摹仿的摹仿”的理論,即現實是對理式的摹仿,而藝術則是對現實的摹仿。他在講到藝術家的摹仿時提出了著名的“鏡子說”,即藝術家對現實的摹仿猶如鏡子一般是在外形上的映現。審美的反映論實際上就是西方古典美學“摹仿說”的發展,是將審美歸結為認識的典型理論形態。其實,康德已經將真善美作了認真的區分,并為審美確定了不同于認識的獨特的情感領域。我們從切身的藝術欣賞實踐中也能深切地體會到審美同認識的嚴格區別。我們欣賞梅蘭芳先生的代表作《貴妃醉酒》,并不主要是獲得有關楊貴妃的某種知識,而是對梅派唱腔和優美舞姿的欣賞,在欣賞中不知不覺地進入一種賞心悅目、怡然自得的審美的生存狀態,乃至于百看不厭。實踐論美學在藝術理論上是倡導“藝術典型論”的。應該說,藝術典型論也是西方古典美學的重要內容。古希臘時期亞理斯多德提出“按照人應當有的樣子來描寫”⑤就包含著藝術創作應通過個別反映必然的藝術典型的內容。而古羅馬和新古典主義時期則由于形而上學的作祟,導致了藝術創作的“類型說”,這實際上是一種倒退。德國古典美學則將成功的藝術創作稱作“審美理想”,是理念與形式的“自由的統一的整體”⑥。這是對古典的藝術創造的最貼切的概括。但到俄國的別林斯基與高爾基則對藝術創作又作了形而上學的表述,提出影響極大的“藝術典型”理論。高爾基說:“但是假如一個作家能從二十個到五十個,以至從幾百個小店鋪老板、官吏、工人中每個人的身上,把他們最有代表性的階級特點、習慣、嗜好、姿勢、信仰和談吐等等抽取出來,再把它們綜合在一個小店鋪老板、官吏、工人的身上,那么這個作家就能用這種手法創造出典型來,——而這才是藝術。”⑦應該說,高爾基所提出的“藝術典型論”是較為僵化的,是在德國古典美學之上的一種倒退。作為反映感性與理性、現實與必然、個別與一般統一的“審美理想”或“藝術典型”的理論,總體上反映了古典形態的藝術創作的基本特點,但卻不適合現代藝術。因為現代藝術不是形象與意義的統一,而是兩者的錯位,它所追尋的目標不是形象(存在者)的反映,而是對于隱藏在存在者之后的存在的顯現,存在意義的追問。在我們前已提到的畢加索的著名壁畫《格爾尼卡》中我們又如何能找到藝術典型的影子呢?

        上面,我們對實踐論美學所包含的美的本質的客觀論、審美反映論與藝術典型論作了大體的分析,說明這一理論已難以適應時代的要求,也難以反映當代審美的現實,完全需要在此基礎上加以突破,實現由認識論到存在論的轉換。但突破不是拋棄,而是在充分肯定實踐美學歷史地位的前提下,保留其有價值的內容,力創新說。

        當代存在論美學觀最重要的理論內涵是以胡塞爾所開創的現象學方法作為其哲學與方法論指導,從而使其從傳統的主客二元對立的認識論模式跨越到“主體間性”的現代哲學—美學軌道。這種跨越或轉換所具有的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愈來愈顯示在人們面前,并且已經和將要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

        胡塞爾所開創的當代現象學與其說是一種哲學理論,還不如說是一種哲學方法。誠如當代存在論美學的奠基者海德格爾所說,“‘現象學’這個詞本來意味著一個方法概念”,“‘現象學’這個名稱表達出一條原理;這條原理可以表述為:‘走向事情本身!——這句座右銘反對一切飄浮無據的虛構與偶發之見,反對采納貌似經過證明的概念,反對任何偽問題——雖然它們往往一代復一代地大事鋪張其為‘問題’”⑧。這就是說,通過將一切實體(包括客體對象與主體觀念)加以“懸擱”的途徑,回到認識活動中最原初的意向性,使現象在意向性過程中顯現其本質,從而達到“本質直觀”。這也就是所謂“現象學的還原”。而在這個“走向事情本身”或是“現象學的還原”的過程中,主觀的意向性具有巨大的構成作用。因此,“構成的主觀性”成為胡塞爾現象學的首要主題。從這種現象學的“走向事情本身”的哲學方法中,我們在看到其哲學突破的同時,也看到了明顯的唯我論色彩,并因此受到當時理論界的尖銳批評。對此,胡塞爾本人亦有明顯的覺察,并于1931年出版的《笛卡爾的沉思》中提出“主體間性”(又譯交互主體性)理論加以彌補。他在本書的第五沉思中說道:“當我這個沉思著的自我通過現象學的懸擱而把自己還原為我自己的絕對經驗的自我時,我是否會成為一個獨存的我(Solusipse)?而當我以現象學的名義進行一種前后一貫的自我解釋時,我是否仍然是這個獨存的我?因而,一門宣稱要解決客觀存在問題而又要作為哲學表現出來的現象學,是否已經烙上了先驗唯我論的痕跡”⑨。對于自己的發問,他接著作了解答。他說:“所以,無論如何,在我之內,在我的先驗地還原了的純粹的意識生活領域之內,我所經驗到的這個世界連同他人在內,按照經驗的意義,可以說,并不是我個人綜合的產物,而只是一個外在于我的世界,一個交互主體性的世界,是為每個人在此存在著的世界,是每個人都能理解其客觀對象(objek-ten)的世界?!雹馑€進一步對這種主體間性(交互主體性)作了解釋。他說:“我自己并不愿意把這個自我看作一個獨存的我,而且,即使在對構造的各種作用獲得了一個最初理解之后,我仍然始終會把一切構造性的持存都看作為只是這個惟一自我的本己內容?!?1也就是說,他認為在意向性活動中,自我與自我構造的一切現象也都是與我同格的(即惟一自我的本己內容),因而意向性活動中的一切關系都成為“主體間”的關系。這里仍然滲透著濃郁的先驗唯我論的色彩,但哲學上的突破已顯而易見。由以上簡述可知,現象學方法在哲學與美學領域的確具有劃時代的突破意義。突破了古希臘以來到近代以實證科學為代表的主客對立的認識論知識體系,開始實現由機械論到整體論、由認識論到存在論、由人類中心主義到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哲學與美學的革命?,F象學方法所特有的通過“懸擱”進行“現象學還原”的方法與美學作為“感性學”的學科性質以及審美過程中主體必須同對象保持距離的非功利“靜觀”態度特別契合。胡塞爾指出,“現象學的直觀與‘純粹’藝術中的美學直觀是相近的”12。而且,在海德格爾改造了的“存在論現象學”之中,現象的顯現過程、真理的敞開過程、主體的闡釋過程與審美存在的形成過程都是一致的。伽達默爾也曾認為,解釋學在內容上尤其適用于美學。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存在論現象學哲學觀也就是存在論現象學美學觀。由于存在論現象學哲學觀在當代哲學世界觀轉折中處于前沿的位置,因此,當代存在論美學觀具有了當代主導性世界觀的地位。它標示著人們以一種“懸擱”功利的“主體間性”的態度去獲得審美的生存方式。這就是當代人類應有的一種最根本的生存態度。正如克爾凱郭爾所說,人們應“以審美的眼光看待生活,而不僅僅在詩情畫意中享受審美”13。眾所周知,原始時代主導性的世界觀是巫術世界觀,農耕時代主導性的世界觀是宗教世界觀,工業時代主導性的世界觀是工具理性世界觀,而當代作為信息時代主導性的世界觀則是以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為代表的審美的世界觀。這種審美的世界觀要求人們以“懸擱”功利的“主體間性”的態度對待自然、社會與人自身,使之進入一種和諧協調、普遍共生的審美生存狀態。這對于解決當今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一系列二律背反,促使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海德格爾對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加以發展,使之成為“存在論現象學”。他說:“存在論只有作為現象學才是可能的。現象學的現象概念指這樣的顯現者:存在者的存在和這種存在的意義變化和衍化物。”14在這里,海德格爾把胡塞爾先驗現象學中由先驗主體構造的意識現象代之以存在并使現象學成為對于存在的意義的追尋,從而建立了自己的“存在論現象學”。海德格爾的“走向事情本身”即是回到“存在”,其“懸擱”的則是存在者。而人只是存在者中之一種,海氏把他叫做“此在”,其不同之處是“對存在的領悟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規定”15。也就是說人(此在)這種存在者有能力領悟自己的存在,可以說具有一種自我的認識能力,而其他的樹木花草、巖石、建筑等存在者則不具有這種能力。這就是說,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的出發點即是作為此在的存在。回到人的存在,就是回到了原初,回到了人的真正起點,也就回到了美學的真正起點。這完全不同于傳統美學的從某種美學定義出發,或是從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等等。事實上,審美恰恰是人性的表現,是人原初的追求,人與動物的最初區別。杜夫海納將審美稱作“它處于根源部位上,處于人類在與萬物混雜中感受到自己與世界的親密相關系的這一點上”16。我國古代的《樂記》也將能否欣賞音樂、分辨音律作為人與禽獸的區別,所謂“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由此可見,所謂審美即是人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人性的表現。而最初的審美活動實際上就是一種人性的教化、文明的養成。因此,審美恰是人區別于動物的一種特有的生存狀態。從人的生存狀態的角度審視審美,研究審美,就是對審美本性的一種恢復,也是對美學學科本來面貌的一種恢復。當代存在論美學觀對此在的存在意義的追問,即其審美本性的探尋,實際上是一種具有嶄新意義的人道主義,是一種區別于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人在世界(關系)中審美地存在的人道主義精神。正如海德格爾所說,這是“一種可能的人類學及其存在論基礎”17。

        關于審美對象,傳統美學總是把它界定為一種客觀的實體,或是自然物,或是藝術作品等等,而且特別強調了審美對象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美的客觀性。但是以現象學為方法的當代存在論美學觀卻完全否定了審美對象作為物質或精神的實體性,而是把審美對象作為意向性過程中的一種意識現象(存在),通過現象學還原,在主觀構成性中顯現。胡塞爾在1913年所作《純粹現象學通論》中通過對杜勒銅板畫《騎士、死和魔鬼》的分析,闡述自己對審美對象的理解。他認為審美對象既不是存在的,又不是非存在的。這就是說,審美對象不是物質實體對象,須借助主體的知覺和想像顯現,因此“不是存在的”。同時,審美對象又不是純粹理念的精神實體,要以感覺材料為基礎,通過意識活動賦予其意義,因此,“又不是非存在的”。對于胡塞爾的闡述,杜夫海納說了一句更為明確的話:“美的對象就是在感性的高峰實現感性與意義的完全一致,并因此引起感性與理解力的自由協調的對象”18。也就是說,審美對象是意向性活動中憑借主體的感性能力對存在意義的充分揭示,從而達到兩者的“完全一致”。在這里,起關鍵作用的還是主體的感性能力、審美的知覺,無論對象本身的情況如何,只要主體的感性能力、審美的知覺沒有對其感知,那就不能構成審美對象。杜夫海納指出:“藝術作品則不然,它只激起知覺。如果作品有效果,那么刺激就強烈。這是否說沒有‘現象的存在’呢?是否說博物館的最后一位參觀者走出之后大門一關,畫就不再存在了呢?不是。它的存在并沒有被感知。這對任何對象都是如此。我們只能說:那時它再也不作為審美對象而存在,只作為東西而存在。如果人們愿意的話,也可以說它作為作品,就是說僅僅作為可能的審美對象而存在?!?9這一段話說的是非常精彩的。它告訴我們審美對象只有在審美的過程中,面對具有審美知覺能力的人,并正在進行審美知覺活動時才能成立。它是一種關系中的存在,沒有了審美活動不可能有審美對象,但并不否認它作為作品——一種可能的審美對象而存在。馬克思不是也講過“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不是對象”嗎20?那么,既然審美對象的成立主要由主體的審美意向活動中的審美知覺決定,那么審美還有沒有普遍有效性或共通性呢?對于這一問題,康德是通過“主觀共通感”加以解決的。當代現象學方法在一開始走的也是這條道路。也就是說,主觀判斷的普遍性決定了審美的客觀性和普遍有效性。闡釋學美學家伽達默爾則從審美與藝術所具有的“交往理解”與“同戲”等人類學共同特點來闡釋藝術作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必將具有共通性的道理。這實際上已經是“主體間性”(交互主體性)理論的一種深化,應該說更符合當代存在論美學的理論本性。

        關于藝術的本質,傳統美學有藝術是現實的摹仿和反映等等表述。但當代存在論美學放棄這種傳統觀點,從存在論現象學的獨特視角,將藝術界定為真理(存在)由遮蔽走向解蔽和澄明。正如海德格爾所說:“藝術的本質就應該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置入作品’?!?1他進一步解釋道:“在藝術作品中,存有者的真理已被自行設置于其中了。這里說的‘設置’(setaen)是指被置放到顯要位置上。一個存在者,一雙農鞋,在作品中走進了它的存有的光亮里。存有者之存在進入其顯現的恒定中了?!?2在這里“存在者的存在自行置入作品”與“存在者之存在進入其顯現的恒定中”含義相同。所謂“真理”并不是通常所說的對事物認識的正確性,而是指把存在者的存在從隱蔽狀態中顯現出來,揭示出來,加以敞開。這是一種現象學的方法,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就是“存在”。所謂“自行置入”也不是放進去,而是存在自動顯現自己。這樣,可以將海德格爾的這句話簡要地理解為:藝術就是在作品中加以顯現的存在者的存在。海氏以梵高的著名油畫《農鞋》為例,說明這不是一件普通的農具,它的藝術的本質屬性與描繪的惟妙惟肖無關,而與作品對存在者存在的顯現有關。這個存在就是真理,也就是藝術的本質。海德格爾進一步指出:“作品建立一個世界并創造大地,同時就完成了這種爭執。作品之作品存有就在于世界與大地的爭執的實現過程中”23。在這里,世界是同大地相對的?!按蟮亍痹傅厍颉⒆匀滑F象、物質媒介等,具有封閉性,而“世界”則指人的生存世界,具有開放性,兩者對立斗爭就是真理的顯現過程。而大地與世界的內在矛盾構成了藝術發展的內在矛盾,不同于古典美學中感性與理性的矛盾,而是存在顯現過程中的矛盾,是封閉與敞開、隱蔽與顯現的矛盾。實際上是通過比喻的詩性語言反映了存在的兩種狀態,在這兩種狀態的斗爭中,存在得以顯現,藝術得以具有重大的人生價值。但這一“大地與世界爭執”的理論仍是強調世界對大地的統帥,未能完全擺脫“人類中心主義”的影響。只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海德格爾提出“天地人神四方游戲說”才真正擺脫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束縛,使其美學思想成為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的典范表述。他于1959年6月6日在慕尼黑庫維利斯首府劇院舉辦的荷爾德林協會所作的演講中指出:“于是就是四種聲音的鳴響:天空、大地、人、神。在這四種聲音中命運把整個無限的關系聚集起來。但是,四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是片面的自以為持立和運行的。在這個意義上,就沒有任何一方是有限的。若沒有其他三方,任何一方都不是存在。它們無限地相互保持,成為他們之所是,根據無限的關系而成為這個整體本身”,“因此,大地和天空以及它們的關聯,歸屬于四方的更為豐富的關系。”24真理(存在)就在這天地人神之相互依存的整體中顯現出來,實現人類的審美的存在??梢哉f,“天地人神四方游戲說”實際上是對“主體間性”(交互主體性)理論的進一步具體化和深化,將“主體間性”理論同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相結合。因而這一理論在當代美學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正是基于“天地人神四方游戲說”達到真理的敞開這一藝術的本質,海德格爾建立了自己的當代存在論美學理想,那就是人類應該“詩意地棲居”。他引用詩人荷爾德林的詩句:“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并說:“一切勞作和活動,建造和照料,都是‘文化’。而文化始終只是并且永遠就是一種棲居的結果。這種棲居都是詩意的?!?5海氏認為,人的存在的根基從根本上說就應該是“詩意的”,而所謂“詩意的”就是盡可能地去神思(尋找到)神祗(存在)的現在和一切存在物的親近處,所謂“詩意的”就是天命與人的現實狀況的統一,天人合一。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詩意的生活成為人類追求的目標,“詩是支撐著歷史的根基”26。詩,也就是藝術,成為海德格爾尋求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徑。他的藝術的理想、美的理想,也就是人類理想的存在、審美的生存,成為其社會人生的理想?!叭祟悜撛娨獾貤佑谶@片大地”是哲人海德格爾苦苦追尋的目標,也是他的美學目標。

        在傳統美學之中藝術想象是藝術審美活動的重要形式,是由現實美到藝術美的必要途徑。但當代存在論美學觀卻從人的存在的全新維度來理解藝術想象,將藝術想象看作是人的審美的存在的最重要方式。薩特是將想象與自由聯系在一起研究的,認為人要擺脫虛無荒謬的現實世界,獲得絕對自由,唯有通過藝術。他說:藝術是“由一個自由來重新把握的世界”27。其原因在于藝術能喚起人們的想象。他說:“現實的東西絕不是美的,美是一種只適合于想象的東西的價值,而且這種價值在其基本結構上又是指對世界的否定?!?8而想象則是一種意向性的活動,盡管想象要憑借對象的形象的浮現,但主觀的構成性卻在想象中起到巨大的作用?,F象學方法認為,藝術想象中的這種主觀構成性是完全憑借于感性的、是一種感性的組織、感性的統一原則。杜夫海納指出:“審美對象的第一種意義,也是音樂對象和文學對象或繪畫對象的共同意義,根本不是那種求助于推理并把理智當作理想對象——它是一種邏輯算法的意義——來使用的意義。它是一種完全內在于感性的意義,因此,應該在感性水平上去體驗。然而,它也能很好地完成意義的這種統一與闡明的職能。”29在藝術想象中通過感性去闡明意識經驗或存在的意義,這就是一種“歸納性的感性”。正是因為在現象學方法中藝術想象自始至終是不脫離感性而不求助于理智的,所以可以說現象學恢復了美學作為“感性學”(Aestheti-cae)的本來面目。薩特還認為,藝術想象通過創作與欣賞的結合來完成,“作品只有被閱讀時才是存在的”30。藝術家在藝術想象中否定現實世界的表面現象,同時也重新把握其深層的存在的意義,就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了美的感受。薩特認為,“美不是由素材的形式決定的,而應該由存在的濃密度決定的”31。薩特把想象歸結為人的一種獲得自由的存在方式以及現象學突出想象感性的組織作用值得我們深思,但由此導致對現實的完全否定則是不正確的。

        實際上從海德格爾開始就將闡釋學引入現象學,成為闡釋學現象學,作為當代存在論美學的重要理論資源之一。海德格爾認為,由于存在論現象學將“此在”即人的存在意義的追尋引入現象學,而解釋則是追尋人的存在意義的重要方法。所以,“此在的現象學就是詮譯學(Hermeneutik)”,“是一種歷史學性質的精神科學方法論”32。也就是說,“此在”作為“此時此地存在著的人”,就顯示出了時間性和歷史性,它所具有的存在的意義就具有了歷史的生成性,只有在歷史的生成中才能理解一切意識經驗。作為海氏的學生伽達默爾發展了這種解釋學現象學,并將它同美學緊密結合,形成一種新的當代存在論美學形態——解釋學美學。伽氏認為,“解釋學在內容上尤其適用于美”33。這就是說,解釋學同藝術文本在審美接受中存在及其歷史生成緊密相關。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傳統美學偏重文本忽視接受、偏重作者忽視讀者的傾向,為方興未艾的接受美學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伽氏還進一步把“理解”作為人的一種存在方式,提到了“本體論”的高度。他說:“理解并不是主體諸多行為方式中的一種,而是此在自身的存在方式?!?4伽氏在其解釋學美學中提出了著名的“視界融合”和“效果歷史”的原則。所謂“視界融合”就是在理解過程中將過去和現在兩種視界交融在一起,達到一種包容雙方的新的視界。這一原則包含了歷時與共時、過去與現在、自我與他者等諸多豐富內容,但更多的是過去和現在的關系,即從現在出發,包容歷史,形成新的理解。所謂“效果歷史”即是認為,一切理解的對象都是歷史的存在,而歷史既不是純粹客觀的事件,也不是純粹主觀的意識,而是歷史的真實與歷史的理解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就是效果。顯然“效果歷史”也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但主要是自我與他者的關系。這不是一種傳統認識論的主客二元關系,而是一種現象學中的“主體間性”,是一種“自身與他者的統一物,是一種關系”。因為觀者與文本都是反映了“此在”的存在狀態,是一種你與我之間(主體之間)平等對話的關系。

        當代存在論美學觀應該借鑒大量的古代與現代的理論資源。從古代來說,應該借鑒西方古典存在論哲學—美學資源。首先是借鑒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哲學的資源,譬如哲學家阿那西曼德提出萬物循環規律與人的生存的關系,對當代存在論不無啟發。再就是借鑒康德以來的西方近代哲學家關于藝術與人的生存關系的思考。例如,康德關于美是無目的合目的性的形式的理論,把作為彼岸世界的信仰領域引入審美,探討了審美與人的存在的關系。席勒有關美育與異化的探索,也涉及到人的存在領域。而尼采所倡導的酒神精神實際上也是崇尚一種生命力激揚的生存狀態。叔本華關于藝術是人生花朵的理論,也將藝術與人生相聯系。當代,福柯的“生存美學”理論也會給我們以深刻啟發。??旅鎸η百Y本主義對身體的奴役和現代資本主義從內部即從精神上對身體的控制,包括監督、懲罰、規訓等,提出“自我呵護”的著名命題。他說,“呵護自我具有道德上的優先權”。這就是說,他認為人的關注重點由關注自然到關注理性,再到關注非理性,當前應更加關注自身,使人與自身的關系具有本體論的優先權。為此,他提出,“我們必須把我們自己創造成藝術品?!庇晌覀冏陨淼乃囆g化發展到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變成一件藝術品”35。這實際上是建立在對現代化負面影響反思超越的基礎上,要求建立一種從自我開始的藝術化(審美的)生存方式。

        在這里,我要特別提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逐步興盛的當代生態哲學與美學給當代存在論美學觀所提供的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1985年,法國社會學家J-M·費里指出,“生態學以及有關的一切,預示著一種受美學理論支配的現代化新浪潮的出現”36。這種新的美學新浪潮在西方當代表現為以文藝批評實踐形態出現的生態批評繁榮發展,而在我國則表現為20世紀90年代前后興起的生態文藝學與生態美學。生態美學是一種包括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符合生態規律的存在論美學。這種理論的產生有其社會與理論的背景?,F代化過程中因工業化與農業化肥、農藥的濫用和過分獲取資源所造成的嚴重環境污染和資源的枯竭于20世紀70年代之后凸現了出來,使人的生存面臨更大的威脅。加之城市化加速和競爭的激烈所造成的精神疾患的迅速蔓延等等,都要求人類從自己長期生存發展的利益出發,必須確立一種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自身和諧協調發展的新的世界觀。而從理論的角度看,20世紀70年代以來,逐步產生了一種拋棄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新的生態生存論哲學觀。長期以來,我們在宇宙觀上都是抱著“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提出著名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的觀點。盡管這一觀點在當時實際上是一種感覺主義的真理觀,但后來許多人仍是將其作為“人類中心主義”的準則。歐洲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針對中世紀的“神本主義”提出“人本主義”,包含人比植物更高貴、更高級,人是自然的主人等“人類中心主義”觀點,進而引申出“控制自然”、“人定勝天”、“讓自然低頭”等等口號原則。這些“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觀點和原則都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敵對的、改造與被改造、役使與被役使的關系。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理論及在其指導下的實踐是造成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并直接威脅到人類生存的重要原因。正是面對這種嚴重的事實,許多有識之士在20世紀中期才提出了生態哲學及與之相關的生態美學。1973年,挪威著名哲學家阿倫·奈斯提出“深層生態學”,主要在生態問題上對“為什么”、“怎么樣”等問題進行“深層追問”,使生態學進入了深層的哲學智慧與人生價值的層面,成為完全嶄新的生態哲學與生態倫理學。阿倫·奈斯的“深層生態學”提出了著名的“生態自我”的觀點。這種“生態自我”是克服了狹義的“本我”的人與自然及他人的“普遍共生”37,由此形成極富價值的“生命平等對話”的“生態智慧”,正好與當代“人平等的在關系中存在”的“主體間性”理論相契合。與此相應,美國哲學家大衛·雷·格里芬提出“生態論的存在觀”38這一哲學思想。這種“生態論存在觀”實際上就是當代存在論哲學的組成部分,以其為理論基礎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觀實際上也就是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的組成部分,而且豐富了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的內涵。從“存在”的內涵來說,將其擴大到“人—自然—社會”這樣一個系統整體之中。從“存在”的內部關系來說,將其界定為關系中的存在,是關系網絡中的一個交匯點,人與自然也是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從觀照“存在”的視角方面也進一步拓寬,空間上看到人與地球的休戚與共,時間上看到人的發展的歷史連續,從而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從審美價值內涵來說,一改低沉消極心理,立足建設更加美好的物質與精神家園。

        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目前仍在探索與形成當中,而它作為當代西方哲學—美學理論形態之一,自身具有不可免的片面性,因而其局限是十分明顯的。首先,這一理論自身尚不完善。許多基本的理論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解決。包括同傳統存在論的關系問題、基本范疇問題、特別是如何將這一理論進一步落實到具體的審美實踐與藝術實踐等等均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加上,當代存在論本身存在許多自相矛盾,難以統一之處。而這一理論所具有的后現代解構特點與現象學方法的借用又不可免地導致對唯物主義實踐論的遠離,從而使其在哲學的根基上尚欠牢固。同時,這一理論是一種外來的理論形態。還有一個更為艱難的同中國實際結合加以本土化的問題。另外,有些重要的理論問題還有待于解決,包括人的存在與科技、現代化的關系問題等等。因此,我們面對西方當代存在論哲學—美學理論不能生吞活剝地加以接受,而應以為指導,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以唯物實踐觀為指導的當代存在論美學觀。首先要奠定唯物實踐觀在當代存在論美學觀建設中的指導地位,發掘并堅持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觀點。馬克思充分肯定了人的存在的重要性。他首先充分肯定了有生命個人的存在。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9同時,他還十分明確地提出了物質生產在人類生存中的作用。他說:“所以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0他十分強調存在的實踐性,“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41。對于存在的社會性,他也作了充分的論述。他說:“個人是社會存在物。”42而存在的社會性不僅表現于直接同別人的實際交往表現出來和深得確證的那種活動和享受,而且表現在科學之類的活動。由此可見,馬克思在此強調了存在的“實際交往性”,這已包含了“主體間性”(交互主體性)的理論內涵。他還特別強調了人是一種“感性的存在物”。他說:“因此,人作為對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3但是,人的感性的存在,并不是純感性的、完全的自然存在物,而是經過“人化的”,是“人的自然存在物”44(著重號為引者所加)。通過以上簡要的論述可知,馬克思有關實踐存在論的理論是十分豐富的,我們應該予以很好地研究,將其同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相結合。當然,我們在這里強調唯物實踐觀、包括實踐存在論的指導作用,是從哲學前提的角度講的。也就是說,在當代存在論的研究中應該堅持唯物實踐觀的哲學前提,而不能重犯過去以哲學觀取代美學觀的錯誤。例如我們說社會實踐是人的最重要的存在方式,但決不是說“社會實踐”本身就是美。因此,這種以唯物實踐觀為指導的當代存在論美學觀同傳統的實踐美學還是有著根本區別的。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的研究開辟了中西美學交流對話的廣闊天地。因為,我國古代哲學與美學理論從其理論形態來說實際上就是一種存在論哲學與美學,主要圍繞天人關系與人生問題展開哲學與美學的探討。從現有的材料來看,海德格爾存在論哲學與美學思想的形成就受到中國道家思想的深刻影響。1930年,海德格爾就在學術研討中援引《莊子》一書中的觀點,1946年海氏即將老子的《道德經》作為一個課題研究,在他的書房里則掛有“天道”的條幅45。而他1959年提出“天地人神四方游戲說”也肯定受到中國道家“天人合一”學說的影響。而且,在當代西方“生態論存在觀”哲學與美學思想的形成中也吸收了大量的中國古代、特別是道家的“生態智慧”。因此,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的建立的確在美學研究領域為打破“歐洲中心主義”,建立中西美學的平等對話提供了極好的條件。而且,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的建設也有賴于吸收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存在觀的哲學與美學遺產。首先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盡管有從“天道”出發與“人道”出發的區分,但其所闡述的“道”卻沒有西方的主客二分,而是“天人之際”、交融統一,應該成為思考人在與世界宇宙、自然萬物關系中存在的出發點。而莊子的“心齋、坐忘”,所謂“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志,同于大道”46,應該說同“現象學”的“懸擱”與“現象還原”有相近的意思。中國傳統“意境說”中所謂“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47。王夫之的“現量說”所謂“‘現量’,現者有‘現在’義,有‘現成’”義,有‘顯現真實’義。‘現在’,不緣過去作影:‘現成’一觸即覺,不假思量計較;‘顯現真實’,乃被之體性本自如此,顯現無疑,不參虛妄”48。這些表述已同“現象學”中現象顯現之義相近,值得互比參考。而滲透于中國古代藝術中的藝術精神,特別是古代詩畫,則更多是表現一種“景外之景,象外之象,言外之言”的人的生存意義。這樣的例子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實在是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應該成為思考與建設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的重要資源。

        以上我寫出了自己對于建設當代存在論美學觀的思考與學習心得,片面之處在所難免,但我只是作為當前美學理論創新中多聲部合唱中的一種聲音,提出來以求教于美學界同仁。

        注釋

        ①新時期以來,我國理論家對人的現實生存狀況非常關注,如錢中文說:“新理性精神將從大視野的歷史唯物主義出發,首先來審視人的生存意義。”(《走向交往對話的時代》第33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版)胡經之認為,“藝術,不僅是人對世界的一種反映方式,它也直接是人的一種生存方式”(《文藝美學》第39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②《十月》2000年第1期。

        ③引自《新華文摘》2002年第8期第161頁。

        ④《判斷力批判》上卷第150頁,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⑤《詩學》第9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⑥黑格爾《美學》第1卷第87頁,商務印書館1979年1月版。

        ⑦《論文學》第16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2月版。

        ⑧14151732《存在與時間》,第35、45、16、22、47頁,三聯書店1987年12月版。

        ⑨⑩11《笛卡爾式的沉思》,第122、125、204—205頁,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12《胡塞爾選集》第1203頁,三聯書店1997年版。13《一個誘惑者的日記》第405頁,三聯書店1992版。

        16181929《美學與哲學》第8、25、55、6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5月版。

        204142434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96、122、169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12223《林中路》第18、17、30頁,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7月版。

        2425《荷爾德林詩的闡釋》第210、106—107頁,商務印書館2000年12月版。

        26《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下卷第58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1月版。

        27轉引自朱立元主編《西方現代美學史》第542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28《想象心理學》第292頁,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版。

        3031轉引自今道友信《存在主義美學》第200頁、231頁,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

        3334《真理與方法》第242頁,第二版序言第37頁、39頁注(1),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35[英]路易絲·麥克尼《福柯》第172、164、165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

        36轉引自魯樞元《生態文藝學》第27頁,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37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第48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8《后現代精神》第224頁,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1月版。

        394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4、32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5見李平《被逐出神學的人海德格爾》229-238頁“詩人哲學家的道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3p无码一区二区|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一区 | 激情综合丝袜美女一区二区|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www| 亚洲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专线一区|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国产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3d|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兔费 |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内射美女毛片| 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爆白浆|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久一区| 亚洲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波多野结衣一区在线| 久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精品人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91视频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