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0 17:14:3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本文試圖以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協興園鎮冠子村、向陽村為例,從土地整理的基礎理論入手,針對研究區的基礎設施現狀進行了土地平整工程、農田水利設施和田間道路工程規劃設計的探討,根據多方面情況分析了適用于研究區的規劃設計方案,實現土地整理的價值。土地整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在進行規劃設計時應根據現場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規劃設計方案,提高規劃設計的合理性、適宜性、經濟性及可操作性。這對提高土地整理的工作效率,確保土地整理的施工質量,強化土地整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國內外研究現狀
關于土地整理的規劃設計,最初是由德國巴伐利亞州土地整理的規劃、設計,只是以簡單現場調查為基礎,然后進行土地合并。隨著時代的發展,對于土地整理的實踐積累,農業結構的變化和農林業技術的不斷提高,現在各國土地整理已經是涉及面非常廣的系統工程,除了起到協調經濟、技術、生態和社會之間的密切聯系外,還要兼顧不同階層的利益,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更加注重環境保護等。我國在重視耕地保護的基礎上開始逐漸重視農村農業的發展,雖然開始實施土地整理工作的時間比較晚。但是我國關于土地整理規劃設計的研究還是很迅速的,自2000年以來,國家對于土地整理的新規定出臺,全國各地逐漸開展了大量的土地整理項目。在不斷的試點實踐中,我國土地整理規劃設計研究開始不斷發展完善。
3研究區概況
3.1研究區存在的問題
研究區位于廣安市協興園區協興鎮,涉及協興鎮冠子村、向陽村2個行政村,幅員面積為4786.20畝。研究區存在的問題:①研究區內耕地分布相對集中,但是地塊零散細碎,耕地利用率不高。配套生產設施、灌排設施不足,土壤被侵蝕,土壤肥力不高,水土保持能力差。②研究區沒有足夠的灌排水系設施,當前主要靠山平塘、小河堰、土溝土渠等水利工程灌溉。③研究區內兩個村除了主要村級道路外并沒有多少其他鄉村水泥路。沒有一個合理的農田道路系統,布局并不均勻。研究區內道路交通不發達,部分道路是土路機耕道,不適宜行人和機械行進,特別是大雨過后,泥濘不堪,行人出行不便。
3.2實施土地整理公眾參與度
根據研究區現場踏勘以及對當地村民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本次土地整理得到公眾的普遍擁護和支持。盼望此次土地整理能改善當地的農業經濟條件,增加農民產業收入,提高農村生活生產設施條件質量。同時當地村民村委對于部分設施的規劃建設提出了參考意見,希望能通過土地整理解決當地的實際問題。
4研究區規劃設計
4.1設計任務
通過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總體目標達到土壤平整、土層厚度足、土壤肥力強、水土穩固,并且耕作區道路、灌排水系配套完善。1)通過對研究區進行地塊合并、平整土地、坡改梯整理,減少研究區內地塊的細碎度,增加部分有效耕地面積。同時使得田地成片,布局合理,方便農民耕作和機械化處理。2)通過坡地、田、水、路綜合治理,重新調整土地利用布局,理順耕作區的排灌水系,完善坡地的坡面水系,做到旱能灌溉、澇能排洪,提高耕作質量。3)基于研究區內現有土路和村民生產生活需求,對研究區內的道路交通進行規劃,使得研究區內交通設施貫通發達,人行、機械耕作均能方便快捷到達耕作區,做到村民出行容易、耕作方便、運輸通暢。
4.2研究區單項工程設計
4.2.1土地平整工程規劃設計
土地平整工程包括格田整理和坡改梯整理。格田整理是對整理區域進行平整,并配套道路溝渠,使整理區域形成一個完整的灌排耕作體系。坡耕地實施坡改梯工程,對田土坎布局不合理的田塊進行合并平整等,讓坡耕地形成階梯狀平臺耕作區,同時配套溝渠和護坡石埂,保證坡體的穩定性和形成完整的坡面水系。土地平整的總體要求:土地平整后田塊集中、大小規模適當,坡度較為平緩,能保持水土,土壤肥沃,適合農作物生長。既要便于農業耕作,符合灌排水要求,也要保證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并且能提高作物產量。1)格田田塊設計。土地平整要根據平整區的地形、地貌、地面高程來進行,并不破壞現有灌、排水系為原則。為了耕地的合理灌溉,節約用水,基本消除水田的潛育化危害,充分發揮機械作用效率,提高經營水平和土地生產能力,需對研究區部分土地進行平整。土地平整時以條田為基本單位,條田內部土方挖填基本保持平衡。同時,為確保排灌渠道水流暢通對地面高程的要求,在條田之間再適當進行土方調配。田塊的形狀基本上以路、渠或渠、渠及路、路相交構成的矩形結構,形狀規則,便于機械化耕作,減少勞動強度,提高勞作效率。田塊間高差約5cm,與研究區大地形基本一致,向斗渠或河流方向遞減,以便灌、排自如。田塊的設計滿足機械化作業的開行長度,通過整理達到田成方、地面平整,不留荒地,局部地區因地形、地勢的變化而有適當的調整。大部分田塊的內部坡度大約控制在1/1000]。2)坡改梯田塊設計。梯田埂依照自然臺位,沿等高線布置。田面寬度依坡度而定,在每臺地的外坡位置設置砼網格護坡埂,保證坡體穩定,防止水土流失。并沿坡面橫向、縱向設置配套溝渠設施,以保證整個坡面體系橫向能灌溉,縱向能排澇。
4.2.2農田水利設施規劃設計
農田水利工程包括灌溉、排水、蓄水、引水等方面的水源應用。土地整理項目灌排工程設計的主要對象是項目區內灌排渠道輸水工程,其規劃設計應與整個研究區內的現有水系設施和田塊地塊分布緊密結合,做到滿足田地水源灌排需求,因地制宜建立科學合理的灌排工程系統。此次對于研究區水系設施的規劃布局,對部分原有主干土溝土渠做了硬化處理,同時規劃了部分溝渠,做到田塊、坡面灌溉引水有源,洪澇排水有道。避免出現旱季時無水源引水灌溉;防止暴雨時坡地水流四處亂流、沖毀耕地,減少水土流失;疏通水田排水路徑,防止水田積水等水資源災害情況。
4.2.3田間道路工程規劃設計
道路是固定的長期使用的基礎設施,是一定區域范圍內生產、生活、發展的基本保障。在規劃布局田間道路和生產路時應考慮多項因素。便利和適應機械化耕作;以直線為主,方便農戶生產生活;互相貫通,循環有機結合形成道路網;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有田間道,防洪防地質災害;溝通農戶集中居住區和耕作區;依靠地形,選擇堅實土質,避開不利地段。此次對于研究區規劃后的道路交通布局力求做到交通貫達,田間道貫通兩個村內的各個集中居住區和耕作區,為貨物運輸、作業機械向田間轉移等生產操作過程服務。生產路穿插于格田、坡地,方便村民生產生活。
4.3設計成果分析
土地整理的進行可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促進農村現代化。圖1所示為此次廣安市廣安區協興園鎮冠子村、向陽村土地整理規劃設計的規劃布局圖。按照此規劃設計研究成果,研究區通過對田坎歸并和對田邊地角的整理可以有效減小耕地零碎程度,增加部分適用耕地,平整出成片肥沃土地。同時研究區內的農業基礎設施將得到極大的改善。農民可充分利用完善的農業生產設施和成片的肥沃耕地發展多種大規模種植經營,促進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增加收入。同時,還可降低農戶勞動強度,節省勞動時間,事半功倍。
5結論與討論
5.1結論
本文在對廣安區協興園鎮冠子村、向陽村土地整理項目進行工程布局規劃設計時,依據地方實際現狀,借鑒國內外實踐經驗,運用土地整理、規劃設計相關理論和基本原則對土地平整工程、水利設施工程和田間道路工程進行了較為合理的規劃布局。規劃布局后的研究區地塊集中成片,適宜機械化耕作和發展大規模經濟作物種植等;配套有足夠的灌排設施,能滿足耕作灌溉和暴雨降水排洪的需要。道路連通多處農戶居住區和耕作區,方便農戶出行、耕作?;具_到了預期的效果,形成了大片系統的耕作區,有利于農業的發展。
5.2討論
【關鍵詞】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方法與展望
前言
土地整理,最早提出的國家或地區主要是德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等,世界各國由于地域、文化、國情和經濟狀況的不同,對土地整理的內涵理解也存在差異。我國國土資源部于2003年的《全國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指出,“土地開發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和土地開發三項內容。
1 土地整理規劃設計的方法
1.1 確定規劃的方案
進行土地整理之前,首先應當確定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具體實施時應當做到準確無差錯,以確保方案的可行性。針對重慶市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土地整理的分區原則將重慶市劃分為四個土地整理區:城郊農地規模整理區、山地農牧綜合整理區、丘陵坡地整理區、三峽生態整理區。(1)在山地農牧綜合地區,進行合理布局,以小流域作為整理單元,在流域內部要對田地、道路、樹林和村莊進行全面衡量。(2)城郊農地規模整理區,與重慶市關部門加強溝通了解,對于原來做出的城鎮規劃進行合理的修改,把村莊、居民點和鄉鎮界線進行重新劃定。準確繪制出鄉鎮與村莊的駐地規劃圖,同時要做到三集中,即:由鄉鎮企業向工業園集中,由村莊向小城鎮及重新規劃村方向集中,由農田向規模經營集中。(3)三峽生態整理區,注重生態恢復,逐步增加綠化率,實施有利于生態恢復的措施。(4)山地農牧綜合整理區,對于閑置用地進行徹底清查,充分挖掘土地的潛力,對城鎮的外延進行控制,緩解城鎮化過程中的用地緊張問題。(5)對于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合理用水,合法用水,在輸水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能耗,保證水資源的高效利用,節約投資資本。
1.2 實施標準化、規范化的建筑物設計
根據重慶市的現實情況,建筑物設計在農用土地整理項目中占有很大比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水閘、水渠與水池、泵房以及涵管與渡槽等。只有對建筑物進行合理布置和準確設計,才能夠將土地生產效率有效提高。在對建筑物進行設計的時候,應在以下幾個部分得到足夠重視:(1)現階段,土地整理設計方案還沒有完備的相關規范部分設計方案缺乏相對統一的標準,所以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可以參考有關路橋工程相關標準以及農日水利工程設計規范;(2)參考實際工程中所得到的設計成
果。由于詳細設計資料比較缺乏,有些建筑物的標準很難確定,比如說漫水路以及簡易人行道等,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可以根據同類設施,把它視為參照標準;(3)增加設計資料的積累量,以便形成相應的數據庫,對于長期從事建筑業的人員來說, 養成逐漸積累的習慣是必不可少的,定期整理分類資料,通過這些方法增加工作經驗,提高設計水平;(4)要注意應用定型產品的應用,引用標準的圖集。就目前情況而言,很多廠家都能夠進行定型產品的生產,一些行業內部
也發行了標準圖集,在滿足設計要求的條件下,能夠直接應用,節省了工作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
1.3 遵循一定的的工程繪圖原則
根據統計后期工程量要求以及繪圖人員習慣為依據,在進行繪圖的時候要遵守以下幾個原則來進行:(1)在圖紙上建立多個圖層,對不同實物對象進行存放,通過對圖層基木屬性的控制體現同一實物共性,便于工程量統計以及后期修改;(2)在實際繪制的時候,嚴格按照實際尺寸的比例繪圖,這樣就能夠在打印圖紙的時候,更容易展現比例嚴格的圖紙;另外注意控制圖紙中的文字大小,利用換算繪圖比例以及出圖比例,確定選擇某一范圍的字號,以便他人進行識別,對于同一字體同樣也要注意這一原則;(4)典型的地塊圖紙當中,應該將指北針方向標明,可以適當省略現狀底圖以及將線條變窄寬,將規劃成果強調出來。比例尺要在圖紙中體現出來,要標明主要的尺寸,并且還要給出地塊縱橫斷面圖。
1.4 在規劃圖中要實現色彩效果
一般情沉下,規劃圖的設計是由項目區地區位置、地方規劃的目標、對地區內的水資源情況、農業以及經濟發展情沉幾個方面,規劃者經過綜合劃定,最后在圖紙上反映出最后成果。因此,規劃圖一定要十分干凈整潔,只有這樣才可以達到各設計成果反映出來的結果在設計階段的不同時期,所選擇的顯示比例也可以是不同的,不同的比例也就要有不同的顏色配比要進行表示。在顏色的選取方面,主要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在繪制分界線和輪廓線的時候,建議選擇調色板中的基本顏色(紅、藍、綠、品紅、黑色),底色主要采用黃、青、254色;(2)采用基木色來繪制主要的線路,如村界、項目區界質線,這樣可以在圖紙中將這些線路清晰地顯示出來;(3)結合實物的特征,在圖紙上選擇對象木質色將對象表示出來。這樣一來即使看不懂圖例的人也能夠看懂圖紙;(4)對于不同規劃對象之間的區別,通過采用合理的線條寬度將其表示出來,同時應當注意在使用中線條不能夠有太大寬度變化,否則會產生不協調的感覺;(5)對象的
不同特征通過用不同線型來表現,以達到同色不同物的效果。
1.5 統計工程量的快速方法
在對土地整理進行規劃設計階段,完成規劃圖之后,要及時統計各項工程量,一般情沉下在規劃圖中進行以下三類:(1)對“點”型建筑物進行統計,統計主要針對一些比較小的建筑物設施,如管理房的個數、井的個數、變壓器的臺數等,可以通過直接關閉無關圖層查取準確數量。(2)對“線”型建筑物進行統計,統計主要針對田間路生產路、高壓線低壓線、溝渠的長度等。可以通過關閉無關的其他圖層全選需要統計的對象并復制選擇空白地區并粘貼以單線型式將統計對象平移相連點擊“繪圖一邊界”命令,創建一個封閉的邊界點擊“工具一查詢一面積特性”命令,查取邊界的周長,此周長即為所求的工程量。(3)對“面”型建筑物進行統計,統計主要包括河道面積、田地面積等??梢酝ㄟ^點擊“工具―查詢―面積”命令來實現該查詢,或者可以采用連續線沿某區域繪制封閉線,可以通過點擊“工具―查詢―面積特性”命令來實現該查詢。
2 展望
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在土地利用上,逐步提高了土地合理性與高效性,并且對農副產品質量和數量的要求也有了質的飛越,國家每年都要將大量資金投入土地狀況的改變方面。以重慶市為例, 在2009年開始逐步啟動土地整治項目,目的在于通過土地整理,增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增強公共設施的水平,解決農村的經濟發展問題。最終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人地關系更加和諧的效果。
3 結束語
土地資源越來越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己經成為必然要求。在土地整理利用上,要采取科學合理方法來進行土地規劃設計,使土地整理能夠更合理的發揮其功能,使得土地整理在未來會發展的更好。
參考文獻:
[1]林波.土地整理項目規劃實踐[D].四川農業大學,2012.
[2]趙華甫,吳克寧,王自威等.中國東北典型黑土區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模式[J].資源科學,2011(5).
關鍵字:土地整理;項目;集約用地
一、引言
“土地整理”一詞在國外最早問世于德國,隨后法國、俄國、加拿大等國也沿用這個名詞,國外的土地整理,最初也只是局部的土地整理。目前我國在土地整理方面尚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主要是以擴大耕地為目標,補充因非農建設而占用的耕地,還沒有進入到提高生態環境以及土地質量的目標。土地整理是一項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保證農民增產增收的民生工程,也是解決我國土地利用問題的必然選擇。
二、衡陽市石鼓區角山鄉項目概況
(一)自然區概況
項目區位于衡陽市石鼓區角山鄉,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2°31′44″~112°34′55″,北緯26°58′05″~27°00′02″之間,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地形為丘陵,區內地勢較為平坦,北高南低,坡度較小;地質以第四紀紅色黏土母質與河流沖積物所發育的淹育性水稻土為主,土層厚度多在30cm以上;主要植被類型以農田生長植物為主,包括水稻(雙季稻居多)、棉花、紅薯、蔬菜等;地下水主要為松散巖類空隙水且豐富。
(二)社會經濟條件
項目區位于衡陽市石鼓區角山鄉境內,主要涉及五星村、角山村、楊泗村、蓮花塘村四個行政村。總人口6584人,人均耕地面積0.67畝,人均純收5562元。長期以來,農民以土為本,靠種植水稻、油菜、蔬菜、苗木花卉等作物為生。
(三)土地利用現狀
項目區所涉及的四個村土地權屬界限清楚,土地屬于村集體所有,不存在土地糾紛。根據第二次土地詳查數據庫統計,項目區總面積為360.54ha,建設規模334.87ha。其中耕地279.57ha,占建設規模面積的83.49%。
三、項目工程設計
(一)土地平整工程
1.田塊設計。本項目設計的平整區主要為新增耕地,整理后的田塊應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發育,有利于田間機械作業,有利于水土保持,滿足灌溉排水要求。
2.土地平整區分。根據土地平整工程設計的基本原則并結合項目區的地形、地勢特點,將整個項目區分為二種類型的區域:第一種:非平整區;第二種:條田平整區。本項目區條田平整區為新增耕地來源的其它草地和廢棄果園等區域。
(二)灌溉與排水工程
據《水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L191-2008)第3.1.8規定,水工混凝土應根據所處環境條件滿足相應的耐久性要求。對主要配筋混凝土其最低強度等級為C25,最小水泥用量為260kg/m3,最大水量比為0.55。
1.水源工程。根據實地勘察,項目區生態環境優良,水資源較為豐富?,F有水源工程中骨干山塘由于年久失修,滲漏嚴重,此次對區內4座蓄水山塘進行防滲護砌設計。
2.灌溉渠道。按照土地開發和整理的相關規定,灌溉的方法采用地表水進行灌溉,潮濕的地方或水源豐富的地區主要是種植水稻,灌溉設計保證率以85%-95%為標準。根據項目區的實際經驗,建設當地的水利工程,灌溉設計保證率按90%的程度來確定。
(1)渠道設計流量。根據項目區的實際情況,斗渠設計采用續灌方式;農渠設計采用輪灌方式,灌水周期設計為5天。
(2)斗渠渠道設計流量。根據《土地整理工程設計》提供的續灌渠道流量簡化計算公式:Q設=0.667αA/3600tη,根據該項目的實際情況,整修斗渠控制面積265畝左右。代入參數求得自流灌溉渠道設計流量為:Q設1=0.667×100%×265×20.0/ 3600×24×0.75=0.0546(m3/s)。上式斗渠算得的流量是按渠道正常引水考慮的,考慮到項目區灌水為自流灌溉,根據項目區氣候變化、灌區面積可能發生變化等因素,計算渠道加大流量,加大流量按經驗值計算,一般當渠道流量小于1 m3/s時,加大30%~35%。
(3)農渠渠道設計流量。根據《土地整理工程設計》提供的輪灌渠道流量簡化計算公式:Q設=αmAN/3600Ttη。根據該項目的實際情況,農渠控制面積為50畝不等,我們征求當地意見后,將農渠按控制面積50畝設計渠道。代入參數求得自流灌溉渠道設計流量為:Q設1=100%×85×50×2/3600×24×5×0.75=0.0262(m3/s)
(4)灌溉渠道橫斷面設計。項目區灌溉渠道采用預制混凝土塊,查《土地整理工程設計》表可知其渠床糙率系數n為0.017,用明渠均勻流公式進行計算,計算公式為:Q=AC■。渠道斷面設計采用試算法,以控制265畝斗渠為例計算如下:假定斗渠基本尺寸:b=0.6m h=0.32m m=0代入假定參數計算:Q=AC■=0.192×43.105×■=0.0728 m3/s。通過分析斷面在渠道輸水能力滿足設計要求;較核渠道流速設計流速滿足不沖不淤的要求。安全超高計算:h=1/4hj+0.2根據設計斗渠斷面可得h=0.28m故,斗渠尺寸b=0.6m h=0.32m h=0.28m。
【關鍵詞】土地整理;規劃設計;問題分析
土地整理泛指人們為了一定目的,對土地進行調整、安排和整治的生產實踐活動,是一項涉及工程與技術、經濟與法律、行政與管理的系統工程,其實質是合理組織土地利用。廣義的土地整理分農地整理和市地整理兩方面內容,狹義的土地整理則僅指農地整理,我國目前開展的土地整理活動大都屬于農地整理,以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為根本目的農用地整理。我國目前的土地整理尚處于初級階段,大多數地區土地整理目標仍主要是擴大耕地數量,補償因非農建設占用的耕地, 尚未進入以提高生態環境品質和農地質量為主要目標的階段,這就需要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對土地整理項目規劃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
1土地整理的內涵
土地整理的實質是通過對土地利用環境的建設,消除土地利用中的制約或限制因素,促進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約化,保證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從而滿足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對土地資源的要求。其內涵包括以下方面:
1.1土地整理強調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相互結合
土地整理必須以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為基礎;而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要有良好的土地生態環境作前提。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必須以保護和改善土地生態環境為前提;而土地資源保護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也是為了更好更有效地開發利用土地資源。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因此,土地整理必須把開發利用與保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1.2土地整理本質是不斷提高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能力
土地整理是通過影響土地的經濟供給因素,如提高土地經濟能力和數量,從而服務于經濟社會的發展。通過土地整理來提高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能力,是解決土地利用現狀與經濟社會發展中形成的土地需求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
1.3土地整理追求生態、經濟、社會三效益的協調統一
土地整理應追求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統一,做到生態上平衡,經濟上有效,社會上可行。
2規劃設計出現問題的原因
2.1規劃設計思想與現行農村管理體制的矛盾
(1)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思想與現行土地承包經營管理方式有比較大的沖突。土地整理的設計思想是通過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集約化利用土地,實現機械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與現行的農村聯產承包的土地政策和以農戶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有不小的沖突,突出表現在:零碎的耕地使用權屬與建設大格田之間的矛盾。現在的農村聯產承包、分田到戶由與距離農民住宅的遠近、田塊質量的差異等原因多采用遠近搭配(農田離住房的距離)、好壞搭配(農田質量、設施的好壞)的方式,單個農戶所承包的土地較少,而且并非連片集中,而是零碎分散,這樣的土地使用狀況給土地整理中田塊平整帶來了比較大的阻力。整理后農民依舊把集中連片、整齊劃一的大格田分割為零碎的小田塊,難以達到方便農業機械耕作的目的,妨礙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也讓土地整理的效益大打折扣。
水利設施重建與現有水利利用格局的矛盾。整理以前的灌排水系大部分是依據自然形成的村組界線自發形成,或者說村組界線大部分依水系劃分,兩者相輔相成。改造重建時由于要為實施大農業生產服務,要建設滿足大灌大排要求的大型水利設施,以提高整體灌排保證率,必然要打破原有保證小范圍灌排的水系,也就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平衡,有的人因此認為設計方案不科學,還不如整理前經濟實用。
依據建立大農業生產思想而設計的方案必定與實行小農業生產方式的農民在土地平整、過路涵和放水口的設置、農用機械下田口的配置、灌排水系的調整布置、甚至田間道路的設置和取水水源等問題上存在不小的矛盾。
(2)土地整理項目建設與當前農村水利設施管理體制存在矛盾。由于農村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當前農村水利設施的管理體制已經多元化,如從大型水庫取水要支付水資源使用費,小型水庫、泵站等水利設施已經承包給農戶經營,因此為節約灌溉成本,有些農民就以農田周邊的小坑塘收集雨水和田間排水為灌溉水源。土地整理后可能要填埋這些坑塘以增加耕地面積,建設節水型的硬化灌溉溝渠,引用大型水庫的水進行灌溉,在現有小農業生產模式不變的情況下,可能會增加少部分人的灌溉成本。所以有些農民不同意填埋這些坑塘,有的農民棄新修的硬化渠道不用,用潛水泵從排水溝或坑塘取水灌溉。
2.2規劃設計隊伍有待整頓
土地整理項目規劃設計是一個微觀上的設計,設計的對象就是農民田間使用的土地和溝、渠、路、涵、橋等建筑物,同時,它又是一個大范圍的規劃設計,平均一個國家投資項目涉及農田近3萬畝,而且情況千差萬別,因此不但設計任務相當繁重,而且需要對項目區的情況達到相當細致的了解。而有些設計單位就是一個老師帶幾個學生的草臺班子,實際經驗和技術水平都不夠,到項目區調查也是蜻蜓點水,三兩天就結束了,根本來不及了解當地的水系和地理情況,當然設計出來的項目就不可能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設計中沒有認真征求群眾意見,公眾參與過程中的規劃公示也只滿足于走過場,流于形式,蒙混過關。當然設計出來的東西就不可能滿足實際使用的需要。
2.3規劃設計審查程序有待改進
目前的規劃設計審查程序有點不合情理,熟悉情況的基層國土資源部門沒有能力或不注重對項目設計的審查。而省級以上國土部門由于需要審查的項目太多,精力有限,又不熟悉實際情況,無從進行細致地審查。有些過分追求線形地物橫平豎直的規劃設計與不切實際的片面追求好看的審查也有關系。
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基層國土資源部門只注重爭取項目,爭取通過上級部門的審查批準,不注重對項目設計的把關,有些項目設計甚至是從設計單位拿過來后直接蓋上章就上報了,部門論證也只是走走過場,設計的到底是什么樣子都不清楚,到實施時才發現有那么多問題。
2.4 規劃設計規程有待完善
土地整理規劃設計規程中的有關規定也與農民的現實需求不相符合,比如在我們南方,生產路的寬度規定為2m,但在項目實施中基層干部群眾大多認為偏窄,不利于農業機械下田作業,強烈要求加寬到2.5m。
3結束語
土地整理涉及地形地貌、土壤土地利用、產權調整、路渠溝建設等一系列內容,要達到可持續土地整理目的,必須把土地整理作為一個系統,將這些因素統籌考慮、使之協調一致,整體最佳。具體應包括:面向問題設計。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滿足土地利用要求和發展需要為原則,并通過可持續土地整理項目工程設計和施工,最大限度地消除那些影響土地合理、高效和方便利用的限制性因素。
整體性設計。整理區內的地形地貌影響甚至決定田塊、溝渠、道路的設計;氣候、水文條件和水資源狀況、社會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或決定土地利用方式設計、溝渠路的設計;整理區外道路、水系、地形等因素會影響整理區內主干溝渠路的線路設計,城鎮布局會影響整理區內的土地利用設計,而且很多因素之間還有相互影響。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土地整理;各種作物;灌溉制度;遼寧省
中圖分類號 S27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3-0277-05
遼寧省土地整理規劃設計中,常遇到灌溉工程,在確定工程規模時,各種作物灌溉定額的確定[1-4],是灌溉工程設計的關鍵,根據遼寧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編制的《遼寧省各種作物灌溉制度分析》成果,按項目區所在的位置,可直接采用,現將各種作物灌溉制度分析成果及補充的大棚蔬菜灌溉定額總結如下。
1 灌溉分區及代表站
根據遼寧省的地形地勢、河流水系、氣象特點、土壤類型及現有灌區分布,結合水資源供需平衡分區,將全省分為9個水稻灌溉分區和9個旱田灌溉分區,每個分區選1~2個氣象站,作為灌溉定額計算的代表站,灌溉分區見表1、表2。
2 水稻灌溉制度
根據沈陽、營口、盤錦、丹東、大連等地灌溉試驗站的資料,包括育苗用水、泡田(洗鹽定額)、灌水方式及水層試驗,各地生育期起止時間、水稻田間需水量資料,需水模系數以及水田滲漏試驗資料,對各灌溉定額進行了分析計算,結果如下。
(1)育苗用水。遼河中下游平原區、遼河中游河谷平原區、遼渾太上游山區、鴨綠江大洋河流域及遼南山丘區采用225 m3/hm2。遼河口平原鹽堿區、遼河西部低丘區、遼西走廊低丘區及大凌河中上游山區采用450 m3/hm2。
(2)泡田(洗鹽)用水。根據試驗資料,一般情況泡田用水量為1 650~2 250 m3/hm2,與理論分析基本一致。按照各地實際情況,泡田(洗鹽)定額如下:遼東、遼南地區、鐵嶺、沈陽、遼陽地區1 650~1 950 m3/hm2;遼西及營口地區采用2 250 m3/hm2;濱海鹽堿區洗鹽定額,輕度鹽堿地洗1次750 m3/hm2,中度鹽堿地洗2次1 500 m3/hm2,重度鹽堿地洗3次2 250 m3/hm2。
(3)生育期用水。水稻生育期用水主要包括葉面蒸發、棵間蒸發及田間滲漏。根據試驗資料和各地的氣候條件,生產實踐、插秧水稻生育期見表3。根據試驗資料,水稻各生育階段水層深度見表4。
水稻生育期需水量包括葉面蒸發量和棵間蒸發量。根據各地試驗資料分析,采用卡爾波夫法進行計算,各地水稻生育期需水量見表5。
稻田滲漏量包括田面滲漏和田埂滲漏。根據各地試驗站資料,全省各代表站日平均滲漏量見表6。根據水稻生育期歷年實際降水量和蒸發量,以及確定的水稻需水系數值和模系數,按各生育階段的水層上、下限,烤田開始日期與烤田期允許的耕層土壤最小含水量、田間日平均滲漏量等再按水量平衡原理,進行逐日來水和耗水的平衡計算出水稻生育期各站灌、排水次數、日期及水量,有效利用雨量以及降雨利用率等,然后根據灌水量,進行保證率計算,得出各種保證率的灌水定額。全省各站P=75%的水稻生育期灌水定額見表7。水稻凈灌溉定額為育苗水、泡田(洗鹽)用水及生育期用水之和,各代表站P=75%的水稻凈灌溉定額見表8。
綜合全省各地育苗、泡田、插秧時間,加上生育期補水,各代表站水稻灌溉定額的月旬分配比例見表9。
3 旱田灌溉制度
旱田作物灌溉定額分析是在對全省旱作物灌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論證分析基礎上進行的。根據主要易旱地區的歷史旱情,旱灌工程的實際運用情況,旱灌的科學試驗結果,各種旱作物灌溉經濟效果,結合氣象、土壤等自然條件和主要旱作物代表玉米的需水規律以及作物生育期內土壤含水量的變化,探討了各地區干旱發生的幾率和程度,提出了遼寧省旱灌合理布局和旱灌的發展方向。遼寧省適宜旱灌的地區為西部、南部及西北部地區,是遼寧省干旱發生頻繁,減產損失嚴重而旱灌經濟效益較好的地區;遼西走廊的的錦州地區次之,為中等干旱程度。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土壤、水文地質、地形、氣象等自然條件劃分了灌溉分區,選定各分區需灌溉作物的代表站,進行分析從而確定需灌作物的需水規律,需水總量、生育階段、需水分配比、土壤含水量及物理性質有關參數,統計分析各代表站降雨蒸發資料,按照水量平衡原理,進行長系列計算,求得各站各種作物的灌水定額、灌水次數、時間、灌溉定額,再進行頻率計算,選取P=50%年份的凈灌溉定額。
3.1 玉米
(1)需水量。計算作物生育期需水總量,然后按分配比算出各生育階段的需水量。
由于生育期需水量一般根據試驗資料采用經驗公式進行推算,不論是以氣象條件為主要因素的公式,還是以產量條件為主要因素的公式均有局限性,故采取綜合考慮產量和水面蒸發對作物需水量影響的方法,據全省各試驗點玉米需水試驗資料,即以玉米生育期需水系數和單產γ,點繪α―γ相關曲線,根據農業發展預測的單產,查得各代表站的需水系數,乘以生育期水面蒸發量,即為玉米生育期需水總量見表10。
(2)生育期需水分配比。根據各試驗點資料分析計算后,確定玉米各生育階段需水分配比見表11。
(3)玉米灌溉定額。在上述工作基礎上,根據對各試驗站土壤含水量的觀測以及干旱年對作物凋萎含水量的實測資料的分析,并參照國內外相關資料,擬定各代表站的土壤物理性質有關指數,例如計劃濕潤層深、田間最大持水量、凋萎含水量、土壤容重、播前土壤含水量、計劃層內土壤平均含水量等,以及降雨、蒸發、有效降雨量系數、地下水補給量等,進行相關計算可知,當P=50%時,玉米的凈灌溉定額見表12。
3.2 谷子
根據試驗資料分析推算后,谷子各生育期見表13。經計算,當P=50%時,谷子凈灌溉定額見表14。
3.3 春小麥
根據試驗資料分析,經計算春小麥各生育期見表15。經計算,P=50%時,春小麥凈灌溉定額見表16。
3.4 冬小麥
根據試驗資料分析,經計算冬小麥各生育期見表17。大連地區一般需水量為5 250~6 900 m3/hm2,由于冬小麥適種地區不多,全省播種面積很少,僅按典型年法,計算當P=50%時,冬小麥凈灌溉定額見表18。
3.5 大豆
根據資料,一般需水量為3 750~5 400 m3/hm2,水分臨界期在開花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根據試驗資料分析,經計算大豆各生育期見表19。經計算,P=50%時,大豆凈灌溉定額見表20。
3.6 花生
根據試驗資料分析,經計算花生各生育期見表21。經計算,P=50%時,花生凈灌溉定額見表22。
3.7 棉花
根據試驗資料分析,經計算棉花各生育期見表23。需水規律分析方法同前,從試驗情況看,棉花的水分臨界期一般在開花結鈴期,即7月下旬至9月中旬左右。一般需水量在3 150~5 400 m3/hm2。經計算,當P=50%時,棉花凈灌溉定額見表24。
4 菜田灌溉定額
4.1 裸地蔬菜
對沈陽、鞍山、撫順、遼陽等地總面積44.67 hm2的試驗點,對其在井口安裝水表進行觀測,結果綜合灌溉定額為5 490~7 050 m3/hm2,平均6 030 m3/hm2。復種指數為1.75~1.94,平均1.86。對典型地塊用水量調查結果表明,綜合灌溉定額為4 590~7 440 m3/hm2,平均7 050 m3/hm2。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并參照北京市郊區菜田用水量觀測資料,確定遼寧省的菜田灌溉定額及月分配比見表25。
4.2 大棚蔬菜
根據對凌源市小城子鎮哈村大棚蔬菜灌溉定額的典型調查結果,可知每個大棚面積140 m×20 m=2 800 m2,上茬為茄子或黃瓜,下茬為西紅柿。3―4月每月灌水3次,T=10 d,計6次×120 m3=720 m3;5―10月每月灌水4次,T=7.5 d,計24次×120 m3=2 880 m3;11至翌年2月每月灌水2次,T=15 d,計8次×120 m3=960 m3。每次灌12 h,每次灌10 m3,全年合計4 560 m3, 38次,平均每次28.578 9 m3,折合大棚毛用水量16 290 m3/hm2。灌溉耗電量為1 kW?h/h。參照《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GB50288-99)規定,旱田灌區田間水利用系數不應低于0.90的規定,本手冊大棚蔬菜田間水利用系數采用0.92。
按此計算的大棚蔬菜凈定額為14 985 m3/hm2,采用15 000 m3/hm2。根據上述各月灌水次數,月配比例見表26。
5 葦田灌溉定額
根據遼寧省的蘆葦灌溉試驗,灌溉制度設計及對遼寧、河北、朝鮮等地實際灌溉定額資料,確定P=50%,葦田凈灌溉定額采用7 875 m3/hm2。灌溉定額月分配比例見表27。
6 果樹灌溉定額
根據蓋州、錦州、北鎮、朝陽等地的果樹灌溉試驗資料,以蘋果為代表,蓋州為氣象代表站,按水量平衡原理,用圖解法分析,P=75%,全生育期灌溉凈定額,地面灌溉1 500 m3/hm2,滴灌450 m3/hm2。果樹灌溉定額月分配比例見表28。
7 草場及苗圃灌溉定額
參照水利部內蒙古草原研究所的試驗資料及昭盟地區的實際灌溉經驗,確定牧草灌溉定額為3 000 m3/hm2,灌2次水,萌發期1次1 500 m3/hm2,拔節抽穗期灌1次1 500 m3/hm2,各月分配比例見表29。苗圃灌溉定額參照其他省資料,采用3 750 m3/hm2。
8 參考文獻
[1] 星玉萍.平安縣白沈溝流域綜合灌溉定額分析研究[J].青??萍迹?011(4):98-101.
[2] 吳麗.農作物灌溉制度分類與制定[J].現代農業科技,2011(11):2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