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0 15:36:2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高血壓預防方法,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1高血壓病防治教育的方法
根據當前高血壓病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對加強高血壓病防治教育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以往對高血壓病的防治主要在高血壓的檢出、評價與治療上,這樣做有一定的片面性。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高血壓病的進一步研究,國內外專家相繼開展了對高血壓病的一級預防,并認為一級預防是可行的。筆者根據多年的臨床體會提出以下教育方法。
1.1承擔教育的人員可以是醫院、療養院各臨床科醫生、藥劑科藥師以及各科護士。他們可以指導患者進行高血壓的檢測和治療,有關問題的咨詢、宣傳教育,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指導病人自我保健和用藥注意事項等。
1.2教育方法在療養員療養期間可以采用集中講座形式,如知識宣講、看錄像。個體化教育針對個別療養員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具體指導。開展門診咨詢和組織隨訪,藥房開設藥學服務窗口提供藥學信息服務,以保證藥物治療取得預期效果,減少因不合理用藥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1.3教育對象包括高血壓患者及其隨員家屬(含子女),因為有些老年患者及其老伴年老體弱,記憶力、智力、反應能力均減弱,所以子女參加受教育在患者治療過程中能更好地配合醫務人員觀察血壓、病情變化及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以便發現問題及時就醫和處置。與此同時,還應視情況選擇一些單位,對全體人員進行高血壓病防治知識的教育。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高血壓病防治教育的內容
2.1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隨著國內外專家對高血壓病的研究進展,1999年WHO/ISH再次統一高血壓病診斷標準。新的診斷標準是考慮血壓升高的水平,合并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和預后為著眼點。這些新觀點尚未被高血壓病人所掌握。所以應該用新觀點、新標準強化人們的認識和掌握高血壓病的診治知識。
2.2高血壓病的易患因素病人了解高血壓病的易患因素(高鈉飲食、高脂血癥、糖尿病、肥胖、過量飲酒和吸煙等),可以避免和積極去除易患因素,達到防治和減少高血壓病發病率的目的。
2.3高血壓病的并發癥因高血壓病的并發癥加重了病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和治療的復雜化,同時降低生活質量和增加病死率。所以應使病人了解高血壓病的并發癥發生后帶來的嚴重后果,以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2.4定期查體高血壓病患者應定期查體以便指導用藥,發現并發癥和新疾病時及早診斷和治療,防止病情發展和惡化。
2.5改善生活方式了解有利于改善高血壓病的生活方式,如戒煙、少量飲酒、控制高熱量飲食、低鈉飲食等,以便減慢疾病的發展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2.6合理用藥了解高血壓病的常用治療藥物的類型、藥理作用和副作用,以便正確聯合用藥,觀察用藥后的反應以及高血壓病要終身降壓治療,規律服藥,用藥種類不宜頻繁更換等,使病人的血壓控制在理想水平。
2.7治療目標控制血壓的理想水平目前也已更新。因此讓病人掌握何謂血壓理想水平,高血壓伴有糖尿病患者和老年高血壓患者應降至何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
2.8心理治療高血壓病人也應了解當前人們已經從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高血壓病的發生、發展與精神緊張、焦慮、煩躁、不和諧的家庭生活和來自社會的壓力密切相關。因此,要祛除一切心理壓力,才能與藥物起協同作用。
[關鍵詞] 高血壓;并發癥;腦出血;治療;CT
[中圖分類號] R5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2(b)-043-02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多種并發癥,是許多疾病的發病因素和致死因素。本文對我院2005年2月~2007年6月收治的42例高血壓并發腦出血患者進行合理預防與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共42例,均為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為治療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齡51~78歲,平均62.5歲。術前有原發性高血壓病史21例,冠心病10例,慢性支氣管炎8例。其中,腦內出血20例,基底節區出血16例,出血破人腦室4例,腦干出血2例。意識清醒者10例,昏迷者32例。其中,32例出血量在30~90 ml;6例發生腦疝;血壓180~240/100~150 mmHg 50例。同時選取對照組高血壓并發腦出血患者42名,兩組的臨床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均行常規內科治療,即吸氧、降顱壓、護腦、保護胃黏膜等處理。除2例腦干出血患者外,其余患者都行使以下治療方法:患者于發病后3~24 h內在常規內科治療基礎上采用YL-I型微創穿刺粉碎針,按照CT定位的靶點,刺入血腫中心,同時用5 ml無菌針管抽吸,一般首次抽吸血腫總量的30%~50%。然后注入尿激酶1萬~2萬U,關閉4 h后開放,同時行側腦室穿刺引流。每日用生理鹽水3 ml+尿激酶1萬U注入腦室,夾管30 min后開放引流,引流時間不超過7 d為宜,個別達10~14 d或經復查CT血腫吸收,腦室梗阻緩解為止。對照組采用保守治療與術后常規護理。
2 結果
2.1 治療療效
治療組存活38例,存活率為90.1%,死亡4例,死亡患者均為出血量大于80 ml,其中2例是腦干出血患者。存活者病情穩定后,20例自由步行,18例術前下肢肌力0級恢復到Ⅲ~Ⅳ級。對照組存活32例,存活率為76.2%,死亡原因跟治療組一樣,兩組療效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2.2 并發癥
治療組38例存活患者中術后出現消化道出血8例,肺部感染5例,高血糖2例,腎功能衰竭1例,顱內再出血1例。對照組32例患者術后出現消化道出血9例,肺部感染12例,高血糖4例,腎功能衰竭3例,顱內再出血4例。
3 討論
近幾年來,由高血壓導致腦出血的患者越來越多,而高血壓性腦出血死亡率較高。該病術后并發癥多,處理困難,加強治療與術后急性期的觀察與護理,是搶救患者生命、促進康復的重要環節。本院采用CT片定位后取YL-I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微創性進入腦內血腫部位,腦損傷較輕,操作簡便,定位準確,可以迅速減輕血腫中心的壓力,解除占位效應,使疝出的腦組織盡快回納。結果顯示,本組的存活率為90.1%,且并發癥發生率也不高,較對照組有明顯優勢,證明此方法治療比較安全有效。
在預防上,營養支持對于此類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應特別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高血壓腦出血發病急,病情危重。瞳孔改變是顱內血腫清除術后重要的神經系統體征,通過觀察瞳孔大小、形狀是否對稱及光反應情況來判斷病情,這對及時發現顱內壓增高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術后24 h內要密切觀察病情。監測血壓可以避免血壓降得過低,使腦血流灌注減少,造成腦低氧加重,從而加重腦水腫而使顱內壓更趨增高。保持呼吸道暢通及大便通暢,保持正確。積極有效地控制術后發熱具有重要意義,可降低頭部溫度,以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保護腦細胞、減少腦耗氧量。給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可以減輕對患者的情緒影響,減少應激反應。注意氣道濕化,可減少肺部感染,有實驗證明,肺部感染率隨氣道濕化率的降低而升高。
高血壓腦出血的并發癥多,在此方面我們也應該加強預防:掌握腦水腫程度和及腦疝臨床特征,做好開顱準備。防止肺部感染,嚴格無菌操作,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吸痰,必要時氣管切開。多器官功能衰竭,應持續心電監護,動態監測肝、腎功能,電解質,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另外,術后再出血是高血壓腦出血術后致死的重要并發癥之一。所以,術后應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若病情變化,應及時復查CT或MRI,如有顱內再出血,需盡早再次手術以挽救患者生命。應加強高血壓腦出血特別是老年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院外指導,包括心理、用藥、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病情觀察等方面的指導,這一點對門診醫生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于匯民,劉國仗.高血壓與糖尿病共患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J].中國分
子心臟病學雜志,2004,4(1):52-55.
[2]蔣延生,魏江波.高血壓并發癥的用藥選擇[J].哈爾濱醫藥,2005,25(6):48-49.
[3]韋春燕.高血壓性腦出血病人的治療及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05,3(19):383-385.
[4]趙曉春,蘇靈芝.腦水腫的護理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5):682.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對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產科住院分娩的548例孕婦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入選病例年齡20~40歲,無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等家族史,孕早期血常規檢查無貧血。將孕中期開始補鈣、補鐵的300例孕婦作為A組,孕中期開始補鈣而未補鐵的118例孕婦作為B組,孕期末服用鈣劑及鐵劑130例孕婦作為C組,所有孕婦孕期正常飲食,無偏食現象。三組年齡、孕周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將孕中期開始口服美國惠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鈣爾奇D3(碳酸鈣D3)片1片/天(相當于鈣600mg/天)、多糖鐵復合物(力蜚能)(德國許瓦茲制藥有限公司生產,150mg/粒)150mg/天,連續口服至分娩的病例作為A組,孕中期開始口服美國惠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鈣爾奇D3(碳酸鈣D3)片1片/天(相當于鈣600mg/天),連續口服至分娩,而未補鐵的病例作為B組。整個孕期未補鈣補鐵的病例作為C組。
1.3 分析三組病例分娩前妊娠高血壓疾病及貧血發生情況:妊娠高血壓疾病的診斷標準、分類以及貧血診斷標準按《婦產科學》第7版教材的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A組有1例于妊娠晚期發生輕度子癇前期,妊娠高血壓發生率為0.33%,無一例發生妊娠期貧血及妊娠期水腫。B組有4例于妊娠晚期發生輕度子癇前期,妊娠高血壓發生率為3.39%,有27例有不同程度的貧血,貧血發生率為22.9%,20例(16.9%)發生妊娠期水腫。C組有12例發生子癇前期,3例為重度子癇前期;其中2例發生在妊娠28周前,且合并中度貧血,1例發生于30周后,6例為輕度子癇前期,發生于妊娠晚期,妊娠高血壓發生率為9.23%,32例有不同程度貧血,貧血發生率為24.6%,28例(21.5%)發生妊娠期水腫。B組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率明顯高于A組,但明顯低于C組,三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3.討論
國內研究顯示妊高癥患者的血清鈣明顯低于正常妊娠孕婦[2]。孕期補鈣可降低妊娠高血壓的發生率[3]。鈣在人體元素中排列第5位,是生理反應中最后通路部分,對維持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低鈣使細胞膜鈣離子的通透性增加,鈣離子跨膜內流,甲狀旁腺分泌增加,激活腺甘酸環化酶,使細胞內環磷酸腺苷增加,致線粒體釋放鈣離子到胞漿內。平滑肌細胞胞漿鈣離子增加,啟動肌球蛋白與肌動蛋白而發生血管收縮,引起血壓增高,因此缺鈣是妊高癥的一個重要原因。本研究結果也表明,孕期補鈣的孕婦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率低于未補鈣孕婦。因此,孕期補鈣對預防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有一定的作用。
國內有研究還表明[4-6],孕晚期貧血組孕婦的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病率高于非貧血組。說明妊娠期貧血與妊娠高血壓有關,其原因可能與子宮胎盤缺血、缺氧有關。妊娠期貧血絕大多數屬于缺鐵性貧血,孕期補鐵可以治療妊娠期缺鐵性貧血[7]。本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妊中期開始補鈣的孕婦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率明顯低于孕期未補鈣的孕婦,但是仍明顯高于妊中期開始同時補鈣補鐵的孕婦。說明孕中期開始同時補鈣補鐵較單一補鈣更能預防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生。本研究還顯示:妊娠期未補鐵的孕婦,妊娠晚期貧血及妊娠水腫的發生率明顯增加,而妊娠期補鐵的孕婦無一例發生妊娠晚期貧血及妊娠水腫。妊娠水腫的發生可能與妊娠高血壓疾病及妊娠期缺鐵性貧血引起的低蛋白血癥有關。妊娠期補鐵能預防貧血的發生。
總之,妊高癥發生的病因、機理目前尚不十分確定,發病誘因多種多樣,與孕婦營養關系十分密切,妊娠期缺鈣以及貧血患者,妊高癥發生明顯增高,需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必須從妊娠早中期預防入手,經過合理膳食及適當補充鈣劑、鐵劑等以達到預防妊高癥的發生的目的,降低對母兒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全國孕產婦死亡監測協作組.全國孕產婦死亡監測結果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9,34(11):645-648.
[2] 高峻,董青,魚溪.妊高癥患者血清鈣、鎂、銅、鋅和鐵含量的測定.西安醫科大學學報,1996,17(1):121-122.
[3] 劉曉梅,妊娠期補鈣預防妊娠高血壓綜合癥160例臨床觀察.中國實用醫藥,2009年,l5(4):125-126.
[4] 李詩蘭,武淑英,王凱燕,等.妊娠期貧血原因分析及貧血時對母嬰的影響[J].臨床血液學雜志,1994,7(2):54-56.
[5] 姚立巖,柏學民,張毓洪,等.妊高癥危險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4,19(10):ll6-l17.
關鍵詞:糖尿??;高血壓;護理;預防
目前人們生活方式逐漸改變,飲食結構也逐漸調整,使得糖尿病患病人數在不斷增加,在其影響下脂肪、糖、水電解質以及蛋白質等會出現代謝紊亂現象[1],進而誘發高血脂、高血壓以及心肌梗死等并發癥。據調查[2],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其并發高血壓的幾率比非糖尿病患者群高出2倍,高血壓會加快糖尿病病情發展。本文為詳細探討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的預防及護理。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并發高血壓患者74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按照護理模式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例,其中對照組護理模式為常規護理,觀察組為系統性護理。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1:16,年齡為39~78歲,平均(58.2±13.6)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2:15,年齡為38~76歲,平均(57.6±13.1)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為常規護理,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指導等,觀察組為系統性護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
1.2.1制定科學飲食方案 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飲食療法十分重要:主要為清淡飲食,食物需為豆制品、魚類、牛肉以及瘦肉等低膽固醇或低脂肪食品;避免食用高膽固醇食物或動物脂肪,比如螃蟹、肥肉、動物肝肺腎以及蛋黃等;為不飽和脂肪酸,盡量不用或少用動物油脂,限制膽固醇攝取量為200mg/d以下。與此同時還需結合患者水腫嚴重程度、血壓以及血糖高低等給予低鈉、低鹽或者無鹽飲食,限制食鹽攝取量為2g/d以下。推薦食用雜糧、粗糧、海藻食物、新鮮蔬菜魚水果,注重少量多餐。
1.2.2鼓勵堅持運動 對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而言運動可對飲食療法效果予以鞏固,可以促使肌肉更加敏感于胰島素,進而有效利用葡萄糖,降低血糖。運動還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對血液循環予以改善,強化血管功能。運動需注重有氧運動,比如跳舞、慢跑、游泳、等,堅持鍛煉30mn/次以上,但是亦應該控制好強度與時間。依據患者心率狀況明確運動強度,220與年齡之差即為患者最大心率。
1.2.3指導合理用藥 對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而言疾病病程長,藥物為主要療法,最簡單可行卻可最難堅持。因此叮囑患者一定要遵醫囑按時按量用藥,不可依據自身感覺隨意停藥或增減藥物劑量,若患者長時間接受治療會由于驟然停藥而誘發停藥綜合征,即短期內血壓與血糖升高迅速,交感神經興奮性也不斷上升。因此若患者服用胰島素一定要注重胰島素注射劑量、時間、位置以及方法等,對胰島素不良反應予以細致觀察并做好預防措施。指導患者有效處理低血糖并發癥,并細致記錄。
1.2.4形成優良生活習慣 確保每日營養充足,增強抵抗力。清淡飲食,禁食辛辣食物與煙酒,高度關注飲食衛生;科學作息,確保睡眠充足;避免長時間看電視或看書,充分休息,盡量避免觀看刺激類電視節目,以免加快心率、升高血壓以及誘發心悸等。
1.2.5心理指導 高血壓與糖尿病作為慢性疾病均具有終生性,患者由于長時間遭受病痛折磨與用藥會出現悲觀絕望心理。因此護士一定要告知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密切關注患者心理變化,及時疏導與調整,使其保持心態積極樂觀。心理狀態優良可對患者主觀能動性予以調整,進而將血糖與血壓控制在穩定狀態,使患者以最佳身心狀態接受治療與康復,改善其生存質量。
1.2.6出院指導 由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病程長,因此出院時護士一定要告知遵醫囑按時按量用藥的重要性,同時還需定時復查血常規、血糖、血脂以及血壓等。開展健康宣教,使患者學會自我保健并掌握復診指標,若出現不適感或特殊狀況及時復診。可讓患者隨身攜帶卡片,將用藥、診斷以及地址等寫在上面,若出現意外可及時搶救。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血壓、血糖控制情況以及用藥依從性。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軟件SPSS20.0統計學處理上述數據,[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對比為χ2檢驗,對比以P
2 結果
兩組觀察指標對比對照組血壓控制率為70.3%(26/37),血糖控制率為73.0%(27/37),依從性為81.1%(30/37),觀察組分別為91.9%、94.6%、97.3%,對比差異明顯(P
3 討論
糖尿病屬于對全身各個系統均有所涉及的疾病,且在管理過程中需要多類型??婆c專業,即開展團隊管理。因此護士一定要對心血管、社會學、糖尿病、心理學等專業知識予以積極認真學習[3],將自身知識領域擴展,由此才能與患者醫療所需相適應,使患者享受到更優質服務。本文主要應用系統性護理,結果觀察組血壓控制率為91.9%,血糖控制率為94.6%,依從性97.3%,明顯高于對照(P
綜上所述,對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一定要做好系統性護理工作,以延緩疾病發展,減少并發癥,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孫惠杰,趙勇,趙英凱,等.老年糖尿病、高血壓合并腦梗死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z1):16.
[2]謝芳,陳潔,俞玲玲,等.難治性高血壓合并糖尿病1例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3,12(9):911-912.
[3]李迅馳.40例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門診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4):779-781.
近年來,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有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三低(知曉率低、控制率低、服藥率低)、三不(不規則服藥、不忍受吃藥、不愛用藥)的特點。因此,開展高血壓的預防有著極其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本文將高血壓病干預方法綜述如下。
1 宣傳教育
1.1 宣傳途徑 (1)大眾傳播是社區居民獲取高血壓知識的首選途徑。主要應用視聽教育手段,如通過報刊、雜志、電臺廣播、電視或錄像等形式進行高血壓健康教育,此外,通過健康教育櫥窗、宣傳畫廊以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候診室和輸液室通過VCD播放高血壓防治知識,讓更多的社區居民了解和認識高血壓的相關知識,可提高社區居民高血壓知識的知曉率。(2)群體傳播即社區醫務人員和居民面對面地進行信息交流,是社區健康教育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如在社區衛生服務站中放置高血壓防治小冊子和健康教育處方,供患者免費取閱;舉辦專題講座,并組織患者進行討論,現場解答患者所提出的問題,將高血壓引起心腦血管的病變進行講解發生的原因和所造成的后果。這些形式能近距離、面對面進行講解與示范,其教育效果更具有針對性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理性認識。
1.2 落實措施 通過宣傳教育使社區居民充分了解高血壓的危害性必需落實以下措施:(1)發放《高血壓病患者治療記錄卡》是督促患者將每月的配藥和每月的服藥記錄于卡片上,便于定期檢查。以強化其長期堅持服藥行為。(2)了解患者的知曉率。劉蘭林等通過社區健康教育,高血壓防治知識知曉率,由干預前的38.9%提高至80.6%,低鹽率由干預前的28.17%上升至干預后的45.1%,吸煙率和飲白酒率分別由干預前的29.14%和25.89%下降到干預后的14.3%和11.5%,此提示高血壓的社區干預是控制高血壓的良好途徑。
2 生活方式干預
2.1 戒煙 在研究吸煙與高血壓的關系時發現,吸煙與不吸煙的高血壓患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吸煙可在短時期內使血壓急劇升高10-25 mm Hg,使每分鐘心率驟增5-20次左右。研究還發現,高血壓患者吸煙可增加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及增加并發癥的嚴重性。吸煙者發生急性高血壓的危險性是不吸煙者的3.5倍,而且吸煙的高血壓患者發生腦卒中的危險性也大大高于不吸煙者。張京等報道吸煙引起原發性高血壓發展是因為正常肺泡巨嗜細胞在煙的刺激下可釋放中性白細胞趨化因子,將嗜中性白細胞吸收到肺部,肺功能下降,進而損傷右心,右冠狀動脈亦受吸煙影響而導致高血壓。上述資料表明戒煙可減緩高血壓性心臟病和腦血管病變的發生和發展。
2.2 限酒 研究表明長期飲酒能使高血壓升高,而戒酒則使血壓降低,高血壓總體的發病率5%。7%是由過量飲酒引起的(男性可達11%)。由于酒的熱量高,經常飲酒還會加重肥胖,提高血壓值。有資料表明,每天飲用含酒精40%-70%的白酒,收縮壓升高5-6 mm Hg,舒張壓升高2-4 mm Hg,高血壓的患病率增加100%。國外報道一組美國白人與日本人的酒精攝入量和血壓關系研究發現,在控制年齡、BMI、吸煙、心率、血糖、血尿酸、尿鈉/尿鉀比值等因素之后,酒精與血壓的正相關依然存在,且與高血壓的患病率也相關。我國開展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工人和漁民這兩組職業人群中,酒精攝入量每增加57 mg/d,其高血壓發病的相對危險性會分別增加25.6%和18.7%表明飲酒是高血壓發生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3 飲食指導
非藥物療法是治療高血壓的首選方法,其中飲食療法作為非藥物療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對早期輕度高血壓患者,恰當的飲食治療可使血壓不需要藥物治療就可恢復到正常水平。
3.1 低鹽低脂飲食 人體攝入的鈉75%來自飲食,多以氯化鈉或食鹽的形式存在。流行病學研究證明鈉攝入和血壓水平有顯著相關,即長期高鈉飲食可使血壓升高。低鈉飲食可以降低血壓。有研究表明,每人每天鹽攝入量由4.2 mg增至12 mg可使15%的青年人和5%的老年人血壓水平提高5 mm Hg,多數青年人的血壓提高1-3 mm Hg。限鹽對于改變血壓的意義非常重大,攝入過多的鈉鹽。會增加鈉的吸收和鈉在體內的蓄積。導致體內水、鈉潴留和血容量增加,引起血壓升高;此外,攝入過多的鈉鹽,使動脈管壁內鈉和水分含量增加,引起管壁增厚,管腔變狹,導致外周阻力增大。同時也使動脈管壁在內分泌激素的作用下,對縮血管活性物質(如腎上腺素、去甲基腎上腺素)的反應增加,引起小動脈的收縮痙攣,造成外周阻力增加,從而導致高血壓病的發生。陳玉等研究結果顯示,動物性食物攝入頻率高者血壓異常率比攝入量低者高,植物性食物攝入高者血壓異常率低,油脂食物攝入高者,血壓異常率高。其發生機制可能是動物性食物中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較高。血脂和膽固醇升高,會引起血管緊張素轉換酶的活動性增高,血管舒張調節功能降低,這兩種因素都能引起血壓的顯著波動而促進高血壓的發生和加重。
3.2 補充鉀鹽和維生素 攝入適量鉀鹽和維生素,可保護心血管功能。有利于降低血脂,維持正常血壓,鉀鹽對血壓的調節可能與抑制腎素一血管緊張素活性及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壓力感受器的功能以及直接的促尿、鈉排泄作用等有關…。4體育運動
許多研究表明。適量有規律的體育運動,不僅能降低血壓,還具有提高生活質量、控制體重的作用。白紅梅對40例高血壓患者進行6個月的運動干預,結果患者收縮壓平均下降(13.92±0.37)mm Hg,舒張壓下降(9.73±0.08)mm Hg,患者自身健康狀況有明顯提高。陳香仙等探討太極拳降壓的作用機制。太極拳運動能改善高血壓患者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增加NO合成與釋放;促進RBC膜鈉的活性;并影響中樞神經系統,降低平滑肌細胞對血管內皮收縮因子的反應性,改善血管內外阻力,上述資料表明,體育運動在降低血壓的同時還有改善內皮功能的作用,其機制可能是運動增加了血流速度以及對內皮細胞的切向力,使得內皮細胞的氧化氮含酶信息核糖核酸的表達和磷酸化增多,進而增加NO生物利用度。從而起到了降低血壓的作用。
5 心理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