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固定資產確定的標準范文

        固定資產確定的標準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0-10 15:34:1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固定資產確定的標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篇1

        [關鍵詞] 企業 固定資產 核算 現狀 方法

        固定資產是我國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企業開展業務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基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以及企業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企業固定資產的核算方法越來越不適應會計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須探討如何正確核算企業固定資產的方法,這對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都至關重要。

        一、企業固定資產核算存在的主要問題

        1.固定資產的核算標準過低

        在以往界定的固定資產標準中,一般設備的單位價值為500元以上,專用設備為800元以上,這一界定明顯偏低。隨著近年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物價水平的不斷上漲,企業部門內某些辦公用品的價值不斷降低,而且容易損壞,需要經常更換,將其納入固定資產核算,不僅加重了會計員的核算工作量,而且還造成固定資產的統計數據不夠準確,核算范圍過于寬泛。

        2.固定資產對外投資的計價口徑不夠合理

        我國企業利用固定資產對外投資,往往按協議、合同或評估所確定的價值,貸記“固定資產”科目,借記“固定資金”科目。這樣的處理方式一般會存在兩種問題:第一,同是對外投資業務,但是投出固定資產的賬目處理與無形資產、投出材料和貨幣資金等賬目處理不一致,造成了賬目混亂;第二,按協議、合同或評估所確定的固定資產價值與賬面上的固定資產價值的差額沒有得到體現。

        3.沒有體現固定資產的價值損耗

        現階段,我國各企業的固定資產核算是通過“固定基金”與“固定資產”兩個科目進行的。固定資產的構建一律作為企業資金支出,而且固定資產只核算賬面原值,所以,固定資產一經入賬,直至報廢,會計報表上的固定資產凈值就一直與原值相等,不做任何處理。另一方面,對于固定資產的維護和更新,則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購基金。這種核算方法并不能反映固定資產價值的真實情況,也不能反映固定資產的損耗程度,最終將導致虛增凈資產。

        二、改革企業固定資產的核算方法

        企業會計制度中關于固定資產的核算已經暴露出越來越嚴重的問題,所以有必要重新制定固定資產的核算方法,方能促進我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1.重新界定固定資產的標準和范圍

        在物價不斷上漲的新形勢下,我國企業確定的關于固定資產的標準仍然低于《企業會計制度》制定的標準。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應該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要,重新界定固定資產的價值,即單位價值可以上升到2000元以上,對于一些專用設備的標準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加以提高。對于飲水機和辦公桌椅等簡易設備,將之作為低值易耗品進行管理和核算,不再進行固定資產管理。

        2.對固定資產對外投資的計價口徑進行統一規范

        對固定資產對外投資的計價口徑進行統一規范,首先要按照固定資產凈值,貸記“企業基金――投資資金”科目,借記“企業基金――一般基金”科目;其次,按照固定資產的原值貸記“固定資產”科目,按照合同、協議或評估所確定的固定資產價值,借記“對外投資”科目,并且按照借貸差額借記或貸記“企業――投資資金”科目。按照這種處理方式,可以使企業內部的各種投資處理相一致,充分反映事業單位會計的特征。

        3.通過“累計折舊”反映固定資產的價值損耗

        隨著我國企業在近幾年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定期對各個部門的固定資產按照原值與使用年限計算折舊,并取消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購基金。這樣的做法可以讓企業內部的會計信息變得完整真實。同時,在會計科目的設置方面,建議增設“累計折舊”科目,以此作為固定資產的備用賬戶。另外,企業還應在年度終了或期末結束后,對固定資產進行逐項檢查,如果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防患于未然。

        4.建立固定資產問責制度

        我國企業還應該加強固定資產的明細核算,并建立落實固定資產問責制度,徹底消除有物無帳,有帳無物的不良現象。另外,企業還要對各種固定資產的存量和流量、以及分布等情況及時進行登記,保障企業內部固定資產的安全和完整。

        總之,我國企業要嚴謹固定資產的核算方法,保障固定資產能夠高效、節約、合理地得到配置和使用,為企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的增長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2

        摘要:隨著我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原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已經出現了很多缺陷和弊端,已經難以適應當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需求。2013年1月起正式實施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將促使事業單位的財務部門及時做出調整,以積極適應新制度、新規定帶來的變化。本文將對其中的固定資產會計核算展開探討。

         

        關鍵詞:新事業單位會計制度 固定資產 會計核算

        原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會計核算總體比較簡單,因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而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無法反映固定資產新舊程度、無法客觀真實反映事業單位所耗成本、不利于事業單位進行績效考核等。基于此,財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修訂了《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

         

        一、原制度固定資產核算相關規定

        原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中,對于外購、自行建造、接受捐贈增加取得固定資產的賬務處理,根據各實際支出資金的列支渠道,分別借記“事業支出”、“專用基金——修購基金”、“專款支出”、“結轉自籌基建”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同時,在列支時必須進行增加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即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固定基金”科目。對于因報廢、毀損、轉讓等原因減少固定資產的情況,先做注銷賬務處理,借記“固定基金”科目,貸記“固定資產”科目;收到殘值變價收入時,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專用基金——修購基金”科目;發生清理費用時,則進行相反處理。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同時規定:在固定資產使用過程中不計提折舊,固定資產與固定基金相對應,固定資產入賬價值不隨其使用而改變。

         

        二、新制度固定資產核算相關規定

        (一)提高了固定資產的價值標準

        就單位價值而言,一般設備由原來的500元增加為1 000元;專用設備由原來的800元增加為1 500元。對于以往舊賬中達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資產標準的相應余額轉入新賬中的“存貨”科目,相應的“固定基金”科目轉入新賬中的“事業基金”科目。對于已領用出庫的情況,應同時一次性攤銷其成本,在新賬中借記“事業基金”科目,貸記“存貨”科目,同時做好實物資產的登記管理。

         

        (二)取消了“固定基金”科目,增加了“非流動資產基金”科目

        1.購入固定資產。其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以及固定資產交付使用前所發生的可歸屬于該項資產的運輸費、裝卸費、安裝調試費和專業人員服務費等。以一筆款項購入多項沒有單獨標價的固定資產,按照各項固定資產同類或類似資產市場價格的比例對總成本進行分配,分別確定各項固定資產的入賬成本。購入不需安裝的固定資產,按照確定的固定資產成本,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科目;同時按照實際支付金額,借記“事業支出”、“經營支出”、“專用基金——修購基金”等科目,貸記“財政補助收入”、“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銀行存款”等科目。購入需要安裝的固定資產,先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安裝完工交付使用時,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科目;同時,借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在建工程”科目,貸記“在建工程”科目。

         

        購入固定資產扣留質量保證金的情況,應在取得固定資產時,按照確定的成本,按是否需要安裝分別借記“在建工程”科目或“固定資產”科目,貸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非流動資產基金——在建工程”科目。同時取得固定資產全款發票的情況,應按照構成資產成本的全部支出金額,借記“事業支出”、“經營支出”、“專用基金——修購基金”等科目,按照實際支付金額,貸記“財政補助收入”、“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銀行存款”等科目,按照扣留的質量保證金,根據扣留期在1年以內(含1年)或扣留期超過1年分別貸記“其他應付款”或“長期應付款”科目;取得的發票金額不包括質量保證金的情況,應同時按照不包括質量保證金的支出金額,借記“事業支出”、“經營支出”、“專用基金——修購基金”等科目,貸記“財政補助收入”、“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銀行存款”等科目。質保期滿支付質量保證金時,借記“其他應付款”、“長期應付款”科目,或借記“事業支出”、“經營支出”、“專用基金——修購基金”等科目,貸記“財政補助收入”、“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銀行存款”等科目。

         

        2.自行建造固定資產。其成本包括建造該項資產至交付使用前所發生的全部必要支出。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時,按自行建造過程中發生的實際支出,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科目;同時,借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在建工程”科目,貸記“在建工程”科目。已交付使用但尚未辦理竣工決算手續的固定資產,按照估計價值入賬,待確定實際成本后再進行調整。

         

        3.在原有固定資產基礎上進行改建、擴建、修繕后的固定資產。其成本按照原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即“固定資產”科目賬面余額減去“累計折舊”科目賬面余額后的凈值,加上改建、擴建、修繕發生的支出,再扣除固定資產拆除部分的賬面價值后的金額確定。新制度中的賬面價值,指某會計科目的賬面余額減去相關備抵科目,例如“累計折舊”、“累計攤銷”科目賬面余額后的凈值。賬面余額,指某會計科目的賬面實際余額。將固定資產轉入改建、擴建、修繕時,按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借記“在建工程”科目,貸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在建工程”科目;同時,按固定資產對應的非流動資產基金,借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科目,按固定資產已計提折舊,借記“累計折舊”科目,按固定資產的賬面余額,貸記“固定資產”科目。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時,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科目;同時,借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在建工程”科目,貸記“在建工程”科目。

         

        4.以融資租賃租入固定資產。其成本按照租賃協議或者合同確定的租賃價款、相關稅費以及固定資產交付使用前所發生的可歸屬于該項資產的運輸費、途中保險費、安裝調試費等確定。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按照確定的成本,根據是否需要安裝借記“在建工程”科目或“固定資產”科目,按照租賃協議或合同確定的租賃價款,貸記“長期應付款”科目,按照其差額,貸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科目。同時,按照實際支付的相關稅費、運輸費、途中保險費、安裝調試費等,借記“事業支出”、“經營支出”等科目,貸記“財政補助收入”、“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銀行存款”等科目。

        定期支付租金時,按照支付的租金金額,借記“事業支出”、“經營支出”等科目,貸記“財政補助收入”、“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銀行存款”等科目;同時,借記“長期應付款”科目,貸記“非流動資產基金——固定資產”科目。

        篇3

        【關鍵詞】 固定資產; 會計; 稅務; 比較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以下簡稱“新稅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新稅法和新會計準則同時實施,加大了企業會計工作的難度。如何正確理解會計與稅法的差異,是企業非常關注的問題。

        一、固定資產確認標準比較

        新會計準則規定,固定資產是指同時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資產:(1)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

        企業所得稅法中所稱的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12個月的非貨幣性資產,包括房屋、建筑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設備、器具、工具等。

        會計和稅法均未規定固定資產的價值判斷標準。根據新稅法規定,不屬于生產、經營主要設備的物品,只要使用年限超過12個月的也是固定資產,取消了必須滿足單位價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過2年的標準。

        二、固定資產初始計量比較

        (一)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

        在會計上固定資產應當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按照取得的不同方式,分別確定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

        1.企業外購固定資產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使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可歸屬于該項資產的運輸費、裝卸費、安裝費和專業人員服務費等。企業購買固定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其成本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確定。

        2.企業自行建造固定資產的成本,由建造該項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必要支出構成。包括工程用物資成本、人工成本、交納的相關稅費、應予資本化的借款費用以及應分攤的間接費用等。

        3.企業接受的固定資產投資,應按投資合同或協議約定的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固定資產的入賬價值,但合同或協議約定價值不公允的除外。

        4.對于特殊行業的特定固定資產,其初始入賬價值應包括棄置費用。棄置費用是指根據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國際公約等規定,企業承擔的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等義務所確定的支出,如核電站核設施等的棄置和恢復環境義務。棄置費用應按照現值計入固定資產初始成本。

        (二)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

        企業的各項資產,包括應當以歷史成本為計稅基礎。歷史成本是指取得該項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支出。新稅法規定固定資產應按照下列方法確定計稅基礎:

        1.外購的固定資產,以購買價款和支付的相關稅費以及直接歸屬于使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發生的其他支出為計稅基礎;

        2.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以竣工結算前發生的支出為計稅基礎;

        3.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以租賃合同約定的付款總額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租賃合同未約定付款總額的,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承租人在簽訂租賃合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為計稅基礎;

        4.盤盈的固定資產,以同類固定資產的重置完全價值為計稅基礎;

        5.通過捐贈、投資、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以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和支付的相關稅費為計稅基礎;

        6.改建的固定資產,除新稅法第十三條第(一)項和第(二)項規定的企業已足額提取折舊的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租入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作為長期待攤費用外,以改建過程中發生的改建支出增加計稅基礎。

        (三)兩者的比較

        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取得的固定資產,初始確認時按照會計準則規定確定的入賬價值基本上是被稅法認可的,即固定資產取得時其賬面價值一般等于計稅基礎。

        固定資產初始計量方面會計和稅法的差異主要是:

        新會計準則規定分期購買固定資產的成本應該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確定,引入了現值計量屬性;新稅法對于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購入固定資產仍然按照實際支付的價款計價,并未使用現值計量。

        新會計準則對特殊行業的特定固定資產,要將其棄置費用折現計入固定資產初始成本;而新稅法規定固定資產棄置費用在實際發生時處理。

        三、固定資產后續計量比較

        固定資產在持有期間進行后續計量時,由于會計和稅法在折舊方法、折舊年限和固定資產減值準備提取等方面的規定不同,造成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

        (一)固定資產折舊比較

        1.會計關于折舊的規定

        按照新會計準則要求,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應為其實際成本扣除按會計標準計算的累計折舊以及提取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后的余額。

        企業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折舊方法。可選擇的折舊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不同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將影響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期間內不同時期的折舊費用,因此,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

        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預計凈殘值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在確定固定資產使用壽命時,應當考慮的因素有:預計生產能力或實物產量;預計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法律或者類似規定對資產使用的限制。

        2.稅法關于折舊的規定

        固定資產在持有期間進行后續計量時,其計稅基礎應為固定資產實際成本扣除按照稅法提取的累計折舊后的余額。

        按照新稅法規定,企業可扣除的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原則上采用直線法。新稅法及《實施條例》規定,企業的固定資產由于技術進步等原因,確需加速折舊的,可以縮短折舊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

        新稅法就每一類固定資產的最低折舊年限作出了規定,實施條例規定的固定資產計算折舊的最低年限為:(1)房屋、建筑物,為20年;(2)飛機、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3)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器具、工具、家具等,為5年;(4)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為4年;(5)電子設備,為3年。需要注意的是:實施條例將飛機、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的最短折舊年限由原來的5年縮短到4年;電子設備的最短折舊年限由5年縮短為3年。

        新稅法取消了固定資產殘值的具體比例,僅要求企業合理確定殘值,并規定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一經確定,不得變更。

        3.兩者的比較

        由于會計處理與稅收處理規定不同,固定資產折舊上的差異主要是折舊方法和折舊年限兩個方面。

        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可以在規定范圍內自行選擇折舊方法;新稅法規定,納稅人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原則上采用直線法。因此在折舊方法上二者存在差異。

        會計準則規定固定資產應在其預計使用壽命內,按照確定的方法對應計折舊額進行系統分攤。而新稅法則詳細規定了各種類型固定資產的最低折舊年限。如果會計處理時確定的折舊年限與稅法規定的不同,則會產生固定資產持有期間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

        會計準則和新稅法關于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均未規定具體比例。但是會計準則規定,企業至少應當于每年年度終了,對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進行復核,如果固定資產預計凈殘值預計數與原先估計數有差異,應當調整預計凈殘值。

        (二)固定資產減值比較

        1.會計關于資產減值的規定

        按照新會計準則,企業應當在會計期末判斷固定資產是否存在可能發生減值的跡象。存在下列跡象的,表明固定資產可能發生了減值:(1)資產的市價當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顯高于因時間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預計的下跌;(2)企業經營所處的經濟、技術或法律等環境以及資產所處的市場在當期或將在近期發生重大變化,從而對企業產生不利影響;(3)市場利率或者其他市場投資回報率在當期已經提高,從而影響企業計算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折現率,導致資產可收回金額大幅度降低;(4)有證據表明資產已經陳舊過時或其實體已經損壞;(5)資產已經或者將被閑置、終止使用或者計劃提前處置;(6)企業內部報告的證據表明資產的經濟績效已經低于或者將低于預期,如資產所創造的凈現金流量或者實現的營業利潤(或者損失)遠遠低于預計金額等;(7)其他表明資產可能已經發生減值的跡象。資產存在減值跡象的,應當估計其可收回金額。可收回金額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

        2.稅法關于資產減值的規定

        根據新稅法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在資產可能已經發生了減值的跡象,而沒有實際發生資產的損失時,在稅收上不認定為資產的減值,不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只有資產實際發生了損失時,符合稅法規定條件的,在稅收上經批準才可以認定為損失,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3.兩者的比較

        會計和稅法之間在資產減值上存在差異,新會計準則規定,固定資產提取的減值準備可以在計算利潤時扣除;而新稅法規定,企業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不得在稅前扣除。

        【主要參考文獻】

        [1] 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講解.人民出版社.2006.

        篇4

        一、提取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當期的會計處理

        1.差異

        依照會計制度及相關準則規定,企業應在期末或至少在每年年終時,對固定資產逐項進行檢查,如果由于市價持續下跌或技術陳舊、損壞、長期閑置等原因導致其收回金額低于帳面價值的,則將該固定資產賬面價值低于可收回金額的差額作為固定資產減值準備[1].提取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入當期損益,在計算當期利潤總額時扣除。

        依照稅法相關規定,企業所得稅前允許扣除的項目,必須遵循真實發生的據實扣除原則,除國家稅收規定外,企業根據財務會計制度規定提取的任何形式的準備金(包括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不得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2].

        2.納稅調整

        比較會計制度和稅法的相關規定,因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期間與允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的資產損失的期間不同而產生的差異,作為可抵減時間性差異,即作為來來可抵減應納稅所得額的時間性差異,在計算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時,進行納稅調增。

        當期應納稅所得額=當期會計利潤+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

        3.會計處理

        例:中興公司2000年12月購入一項固定資產,成本價4000萬元,預計使用10年,預計凈殘值為零。該企業按直線法計提折舊。自2001年起企業利潤總額均為1000萬元,2003年末該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為2380萬元。企業所得稅采用納稅會計法核算,適用所得稅稅率33%,不考慮其他納稅調整事項。

        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營業外支出420萬

        貸:固定資產減值準備420萬

        所得稅會計處理,中興公司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不能在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應將其作為可抵減時間性差異在當期利潤總額的基礎上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的所得稅影響金額為420×33%=138.6萬。

        所得稅相關會計分錄:

        借:所得稅330萬

        遞延稅款138.6萬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468.6萬

        二、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后固定資產折舊差異的會計處理

        1.差異分析

        按照會計制度及相關準則的規定,固定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后,應當按照計提減值準備后的賬面價值及尚可使用壽命或尚可使用年限(含預計凈殘值等的變更)重新計算確定折舊率、折舊額或攤銷額[1].

        按照稅法規定,企業已提取減值準備的固定資產,如果申報納稅時已調增應納稅所得額,可按提取減值準備前的賬面價值確定可扣除的折舊額或攤銷額[2].

        2.納稅調整

        比較會計制度和稅法的相關規定,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后固定資產賬面價值減少,但由于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年限有可能縮短,所以很難確定固定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后的會計折舊或攤銷額與稅法允許可在應納稅所得額中抵扣的折舊或攤銷額的大小關系。若前者小于后者,則將兩者的差額作為當期轉回的前期產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從當期利潤總額中扣減后,再計算出當期應納稅所得額。若前者大于后者,則將兩者的差額作為當期產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在當期利潤總額中加上后,再計算出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當期應納稅所得額=當期會計利潤+計提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后提取的會計折舊大于稅收折舊的差額

        3.會計處理

        例:中興公司計提減值準備后預計固定資產尚可使用年限為7年。2004年和2005年計提的折舊額會計制度與稅法存在差異:

        按會計制度規定每年折舊額=2380÷7=340萬。

        按稅法規定每年折舊額=4000÷10=400萬。

        將會計折舊額小于稅收折舊額的差額作為轉回的前期產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從當期利潤總額中扣減后,再計算出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中興公司每年因折舊差異應轉回的前期產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400-340=60萬,其所得稅影響金額=60×33%=19.8萬。

        2004年末和2005年末所得稅會計分錄

        借:所得稅330萬

        貸:遞延稅款19.8萬

        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310.2萬

        三、已計提減值準備的固定資產價值恢復的會計處理

        1.差異分析

        按照會計制度及相關準則的規定,因固定資產價值恢復而轉回的減值準備應計入企業當期損益,并增加企業的利潤總額[1].

        按照稅法相關規定,已計提減值準備的固定資產,如果在原計提減值準備時已調增應納稅所得額的部分,在價值恢復時,因價值恢復而增加利潤總額的金額,不計入恢復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2].

        此外,固定資產價值恢復后,按照會計制度及相關準則規定重新確定的折舊額與按照稅法規定允許扣除的折舊額之間也可能存在差異。

        2.納稅調整

        (1)對于轉回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作為前期產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的轉回,對當期進行納稅調減。

        當期應納稅所得額=當期會計利潤-轉回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入損益的金額

        (2)因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轉回而調整固定資產賬面價值,依照會計制度規定按尚可使用壽命或尚可使用年限重新確定的折舊額和攤銷額,與按照稅法規定提取減值準備前的賬面價值確定的折舊額和攤銷額之間的差額,也要進行納稅調整[3],其納稅調整及相關會計處理比照本文第二點中的方法進行。

        3.處理

        例:振華公司2004年12月購入一臺不需安裝的設備用于行政管理部門,固定資產購置成本100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為5年,預計凈殘值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該2005年利潤總額為1000萬元,2006年利潤總額為2000萬元。所得稅采用債務法核算,適用所得稅稅率33%,不考慮其他納稅調整事項。在轉回時間性差異時有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減可抵減時間性差異。假定2005年末該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為680萬元,2006年末該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為570萬元。假定轉回減值準備后預計尚可使用年限不變,2007年利潤總額為3000萬元。

        2005年

        會計折舊額=1000÷5=200萬。

        稅收折舊額=1000÷5=200萬。

        2005年12月31日固定資產應計提減值準備=1000-200-680=120萬。

        借:管理費用200萬

        貸:累計折舊200萬

        借:營業外支出120萬

        貸:固定資產減值準備120萬

        應交所得稅=(1000+120)×33%=369.6萬。

        因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產生的遞延稅款借方發生額=120×33%=39.6萬。

        所得稅費用=369.6-39.6=330萬。

        借:所得稅330萬

        遞延稅款39.6萬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369.6萬

        2006年

        會計折舊額=680÷4=170萬。

        稅收折舊額=1000÷5=200萬。

        2006年12月31日不考慮減值因素情況下固定資產賬面凈值=1000-200×2=600萬元。

        會計制度規定,在確定轉回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入損益的金額時,應當以該項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與按不考慮減值因素情況下固定資產賬面凈值兩者孰低確定的金額,與其賬面價值的差額確定。

        按照制度規定,2006年12月31日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轉回時計入損益的金額=可收回金額570萬-賬面價值510萬(1000-200-120-170)=60萬。

        同時,由于2005年末計提減值準備后,2006年計提的折舊為170萬,與不考慮減值因素情況下計提的折舊200萬之間的差額30萬,調整累計折舊金額。即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轉回時應恢復累計折舊30萬元(200-170)。

        相關會計分錄:

        借:管理費用170萬

        貸:累計折舊170萬

        借:固定資產減值準備90萬

        貸:累計折舊30萬

        營業外支出60萬

        由于振華公司在2006年實現的利潤總額是包括了轉回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60萬,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予以扣除,同時還應扣除折舊差異30萬。

        即:應交所得稅=(2000-60-30)×33%=630.3萬。

        因轉回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產生的遞延稅款貸方發生額=60×33%=19.8萬。

        因固定資產折舊產生的遞延稅款貸方發生額=30×33%=9.9萬。

        遞延稅款貸方發生額=19.8+9.9=29.7萬。

        所得稅費用=630.3+29.7=660萬。

        借:所得稅660萬

        貸: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630.3萬

        遞延稅款29.7萬

        2007年

        從2007年起每年會計折舊=570÷3=190萬。

        每年稅收折舊=1000÷5=200萬。

        所得稅納稅處理,因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轉回而調整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后按照會計制度及相關準則規定重新確定的折舊額與按照稅法規定允許扣除的折舊額之間存在差異10萬元,作為轉回的前期產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從當期利潤總額中扣減后再計算出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相關會計分錄:

        借:所得稅990萬

        貸:遞延稅款3.3萬

        應交稅金—應交所得稅986.7萬

        []

        [1]企業會計準則[M].北京:出版社,2002年。

        篇5

        (一)高等學校固定資產核算方法從學校財務會計核算本身來看,固定資產業務核算在收付實現制會計核算基礎制約下,購買固定資產時,按其購買成本直接確認為事業支出,借記“教育事業支出”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同時,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固定基金”科目。這種賬戶對應關系是固定資產取得時的賬務處理方法。學校取得資金后購置增加固定資產,只是資產形態的轉換,購買固定資產是資本性支出而不是收益性支出,真正資產耗費表現為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發生價值損耗。由于購買的固定資產在入賬時已經按照收付實現制核算基礎全部作為支出一次性計人了當期費用,所以高等學校的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對于固定資產入賬以后發生的修理支出以及更新改造支出等后續支出,現行做法是在沒有實際發生固定資產后續支出之前,先按照事業收入的一定比例從當期費用中提取“專用基金――修購基金”,作為后續支出的專用資金。提取時借記“教育事業支出”科目,貸記“專用基金――修購基金”科目,等實際發生后續支出時,借記“固定基金―_修購基金”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如果形成了新的固定資產,同時還要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固定基金”科目。固定資產因轉讓、報廢和毀損而處置時,不設置專門的賬戶反映處置過程,而是按照固定資產原價直接沖減“固定資產”和與之對應的“固定基金”,借記“固定基金”科目,貸記“固定資產”科目,處置凈損益計人“固定基金一修購基金”科目。

        (二)高等學棱固定資產核算問題一是收付實現制核算基礎,造成了固定資產核算復雜化且信息失真。在收付實現制核算基礎約束下,把購置固定資產支出作為“教育事業支出”入賬,用銀行存款購置固定資產,實質上不是費用的實際發生,由于收付實現制下,購置固定資產時是借記“教育事業支出”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同時還要借記“固定資產”科目,需設置一個與“固定資產”對應的“固定基金”科目,以便于記錄“固定資產”增加的對應記錄。在會計核算中,基金一般是指具有專門用途的資金。高等學校的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無法客觀真實地反映固定資產的實際耗費和固定資產新舊程度,教育培養成本也無法真實核算。二是現行固定資產核算制度將學校固定資產建設資金通過“結轉自籌基建”科目轉給基建會計時視為支出發生,而運用這些資金建造固定資產的過程由專門的基建會計核算,這種分賬制核算形式使高等學校基本建設獨立于其他經濟業務核算,造成同一會計主體的固定資產兩套會計核算方法,不利于固定資產信息的完整與同一。三是固定資產信息披露不充分彩縱觀高等學校現行會計報表,有關固定資產的信息只有資產負債表中“固定資產”、“固定基金”等項目,信息披露過于簡單,不利于全面了解學校固定資產狀況。

        二、高校現行固定資產核算改革思路

        (一)規范固定資產核算內容一方面,高校固定資產的單位價值標準要有明確的規定,便于學校規范固定資產核算的內容和范圍。實踐證明,不規定固定資產單位價值標準而讓單位會計人員進行職業判斷不利于會計信息的可比,會計人員也無所適從。單位價值標準的規定,可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確定并適時調整,筆者建議,固定資產的單位價值標準可從500元提高到2000元。另一方面,對有些單位價值未達到規定標準,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類物資,也可作為固定資產管理。但不屬于大批同類物資,要嚴格按照單位價值標準確定,避免核算內容的混亂。高校應當根據固定資產定義,單位價值標準并結合本單位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固定資產目錄、分類方法以及每類或每項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折舊方法,作為固定資產核算的規范性文件。

        (二)改革固定資產核算組織方式與核算基礎高校作為獨立的法人組織,應獨立提供財務會計信息,作為國家預算體系內的一級預算,還應提供預算收入、預算支出、預算結余等預算會計信息。原來的基建會計應回歸到會計部門,納入學校統―會計核算,不應單獨設置基建會計,使所有固定資產相關信息集中統一反映。有關固定資產的預算會計信息可在統一財務會計信息基礎上按照預算會計指標口徑進行調整,以便于填制基建投資報表。政革固定資產會計核算基礎,以權責發生制全面替代收付實現制。學校通過不同渠道和方式取得固定資產時,視為資產形態的轉換,按照實際成本確認固定資產,不確認為費用。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的價值損耗,通過提取折舊的形式予以補償。

        (三)重設固定資產核算會計科目固定資產從取得到處置要經過較長的使用過程,而會計核算不僅要核算結果,更應記錄經濟業務發生的過程。為了記錄固定資產從取得到處置的全過程,根據權責發生制核算基礎,取消“固定基金”、“專用基金――修購基金”、“結轉自籌基建”等科目,重設下列有關會計科目:固定資產用于核算高校固定資產的原價;累計折舊用于核算高校固定資產的累計折舊;在建工程用于核算高校進行建筑工程、設備安裝等發生的實際支出;固定資產清理用于核算高校因出售、報廢、毀損等原因轉人清理的固定資產價值及其清理過程中所發生的清理費用和清理收入等。

        (四)優化固定資產賬務處理方法(1)固定資產取得的賬務處理。購買固定資產,按照實際支付的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使固定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可歸屬于該項資產的運輸費、裝卸費、安裝費和專業人員服務費等所構成的實際成本,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銀行存款”、“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應付賬款”等科目。取得基建撥款收入或者通過借款取得建設資金之后自行建造固定資產,其成本由建造該項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必要支出構成。自建過程中發生實際支出時,借記“在建工程”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融資租人固定資產,其成本按照租賃協議或者合同確定的價款、運輸費、途中保險費、安裝調試費等確定。按照確定的成本,借記“固定資產”科目。按租賃協議或者合同確定的租賃價款,貸記“長期應付款”科目,按照實際支付的運輸費、途中保險費、安裝調試費等相關費用,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定期支付租金時,按租金支付額,借記“長期應付款”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非融資性租人的固定資產,可設置“租人固定資產備查登記簿”等輔助簿備查登記。高等學校接受捐贈的固定資產屬于收入,可單獨設置“接受捐贈收入”科目核算。

        (2)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及其賬務處理。從折舊方法看,高校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在確定固定資產應提折舊額時。可以不考慮固定資產預計殘值。對于單位價值大的固定資產,可以按單項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對于單位價值低但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類物資,按照該類固定資產分類折計提折J日。某項固定資產年折舊額_該項固定資產原值x單項年折舊率;某類固定資產年折舊額=該類固定資產原值×分類年折舊率。從折舊的范圍看,除文物文化資產外,高校應對所有固定資產計提折舊,高校收集保存

        的文物文化資產屬于圓定資產范疇,但其價值不會隨保存時間的延長而發生損耗,不需計提折舊。從折舊的時間看,高校應按月計提折舊,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計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停止計提折舊,即按照“固定資產”科目月末余額和折舊率直接計算每月折舊額。固定資產提足折舊后,無論能否繼續使用,均不再提取折舊;提前報廢的固定資產,也不再補提折舊。

        (3)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的賬務處理。固定資產修理費用可在實際發生時當計人當期費用,按照固定資產的具體用途,借記“教學支出”、“科研支出”、“行政支出”、“其他業務支出”等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固定資產更新改造支出,一般是指在原有固定資產基礎上進行的改建擴建活動發生的支出,因更新改造一般有一個過程,所以應通過“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其發生的支出、變價收入和凈增加值。將固定資產轉入改建擴建時,按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借記“在建工程”科目,按已計提的折舊,借記“累計折舊”科目,按固定資產的原價,貸記“固定資產”科目;改建擴建過程中發生的實際支出,僦己“在建工程”科目,貸記“鑷行存款”等科目;改建擴建完成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在建工程”科目。

        (4)固定資產清查中盤盈盤虧的賬務處理。高校一般每年12月31日之前,對固定資產進行一次全面清查盤點,凡固定資產的使用管理部門和人員都應對各自管理使用的固定資產進行檢查,看其是否與賬面記錄的數量相一致,如果發現賬實不符,無論盤盈還是盤虧,都要填制“固定資產盤盈(盤虧)報告單”報學校會計部門進行賬務處理。盤盈的固定資產,借記“固定資產”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盤盈的固定資產,報經批準后處理時,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貸記“其他收入”科目。盤虧的固定資產,按其賬面價值借記“待處理財產損濫”科目,按已計提的折舊,借記“累計折舊”,科目,按固定資產賬面原價,貸記“固定資產”科目;盤虧的固定資產,報經批準處理時,按照固定資產賬面價值扣除可以收回的保險賠償和過失人的賠償等后的金額,借記“其他費用”科目,按照可以收回的保險賠償和過失人賠償等,借記“庫存現金”、“銀行存款”、“其他應收款”等科目,貸記“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

        (5)固定資產處置的賬務處理。高校出售、報廢或因毀損而處置固定資產時,應通過“固定資產清理”賬戶記錄處置過程中發生的相關業務。轉入清理時按照所處置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借記“固定資產清理――處置資產凈值”科目,按照已提取的折舊,借記“累計折舊”科目,按照固定資產賬面原價,貸記“固定資產”科目;清理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和相關稅費,按照實際發生額,借記“固定資產清理――清理凈收益”本科目,貸記“應交稅費”、“銀行存款”等科目;收回所處置固定資產的價款、殘料價值或變價收入以及保險公司或過失人賠償時,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貸記“固定資產清理――清理凈收益”科目;固定資產清理后,應將“固定資產清理”賬戶予以轉銷。對于處置資產凈值,應作為資產處置費用,借記“資產處置費用”科目,貸記“固定資產清理――處置資產凈值”科目;對于清理過程中發生的清理費用和收入,按期余額借記“固定資產清理”科目,貸記“應繳非稅收入”等科目。

        (五)強化固定資產信息披露一方面,將固定資產原值、累計折舊、固定資產凈值、在建工程、固定資產清理等信息在資產負債表中分項目予以列示。另一方面,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與固定資產相關的信息,主要包括:固定資產核算的單位價值標準和類別;本期增加或者減少固定資產的金額及原因;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及本期提取折舊的金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91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国产大秀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不卡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人妻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永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色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福利酱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野战|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三上悠亚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大伊香蕉精品一区视频在线| 国模大尺度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 国产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頻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限乱码|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金莲|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91| 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性影院一区二区三区内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