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9 17:42:1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器樂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小學生的音域有限,歌唱技巧也比較稚嫩,有些音樂情感無法用音樂來表達,這時候器樂就成了一個表達情感的有效載體。它可以讓小學生表現自己的音樂覺悟、創作自己的音樂情感、陶冶自己高尚的音樂情操。器樂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培養小學生提高學習音樂的興趣,讓他們在音樂的領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一、器樂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重視能力培養。歌唱是一種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習簡單的樂理知識,培養演唱的自信心,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而器樂演奏又何嘗不是一種能力的培養。器樂演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器樂教學與唱歌、鑒賞、創造等教學活動密切結合,對發展學生音樂綜合素養具有促進作用。比如用器樂為歌唱做伴奏,讓學生自己演奏欣賞曲目的主旋律,大大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而且我還為學生復印了器樂練習曲目,督促他們自主學習吹奏大量的歌曲進一步鞏固他們的興趣和發展他們的能力。這樣讓歌唱與演奏的有機結合,才能真正實現音樂課的素質教育。
二、器樂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視唱能力
長期以來,音樂課幾乎成了唱歌課,學生除了會唱幾首歌以外,音樂知識以及視唱能力非常差,視唱練耳中的音準節奏是音樂課的基本要求,也是歷來教學中的難點,要解決聽準唱準的關鍵,就是要培養學生準確而靈敏的聽覺。樂器有固定的音高,用它來訓練學生的聽覺,對學生的音高概念的培養和形成具有極大的幫助。在視唱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用樂器視奏樂譜,使之在反復的視奏過程中認真細致地體驗和感受音的高低、長短變化,在奏準和聽準后,再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吟唱,通過反復訓練,學生便會逐漸形成較穩定的內心音高、節奏的概念和較好的聽覺,從而增強學生的視唱能力,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器樂教學有助于學生欣賞音樂
學生由于受年齡、閱歷和知識的局限性,在音樂欣賞課上不能恰當地領會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加上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通常采用滔滔不絕地講解的方式來欣賞音樂課,所以,音樂課學生通常聽得昏昏欲睡,得不到應有的情感教育。在音樂欣賞課上,如果可以加入器樂,讓學生在聽完了優美的樂曲之后,產生欣賞音樂的樂趣。這樣,學生就會努力克服音樂演奏上的困難,提高自己的音樂技能。
四、器樂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器樂教學不是一個學生能夠完成的,需要多個學生進行協作來完成。在器樂演奏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可以感受到集體創作的樂趣。每個學生不能太張揚自己的個性,要磨合自己與其他學生相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優美的樂曲來。所以說,器樂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經過了器樂教學,才能讓學生加強自己與別人團結合作的精神。而且器樂教學本質上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修養,讓他們從心理層面上提高對音樂教學的熱愛和興趣。在器樂合作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學生之間都能好好配合、團結合作,讓器樂音樂的功能發揮到極致,那么整個團體就會煥發出生機和活力,讓學生更加樂于上音樂課。
【關鍵詞】器樂;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重要作用
在音樂課堂的教學改革中,器樂教學對于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對音樂的內涵解讀、創造都有重要作用,這也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個目標。在音樂課堂中加入適當的律動和舞蹈,當然少不了器樂的配合。教師可以充分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將小學生的活潑好動應用在學習器樂上,一旦學生的興趣打開,注意力自然會集中到音樂課堂上。而且,器樂教學在音樂課堂上的應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有一定作用,也符合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要求。
一、器樂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1.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
器樂學習應用于小學音樂課堂,是更強調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主體性的。不能因為是小學生就對音樂課堂敷衍了事,或者是教師教,學生一味地跟風模仿。這很容易讓原本豐富多彩的課堂陷入枯燥的氛圍。器樂演奏進入音樂課堂,讓小學生和教師對音樂課堂有了更全面的認知,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口琴、笛子、手風琴、小提琴等一系列的樂器都是如何發聲的,不同樂器演奏一首音樂是什么感覺,都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這樣的音樂課堂是學生在興趣指引下的學習,是充滿快樂的。
2.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自我表現意識
學生想要學到知識,建立知識體系,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知識之間的碰撞,在音樂領域里就是讓學生融入音樂的世界里去,那么器樂作為感受音樂最重要的符號,不得不存在在音樂課堂上。當學生真正觸摸到實實在在的樂器的時候,會通過與樂器相關的活動而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如果有學生發現樂器的深層奧妙可以盡情展示,與大家分享,這也有利于學生表現意識的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也在無形中得到培養。
3.有利于創造和諧學習氛圍
其實在音妨煊蚧岢魷制氤、齊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是很多形式是需要學生之間的協同作業的,這就需要學生經常進行交流互動,共同參與。在這樣的群體參與的音樂活動中,不僅需要對專業知識的熟練掌握,更需要學生互幫互助的合作精神,這都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很有幫助,也有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關系,那么良好的課堂氛圍也就隨之出現,學生的音樂潛能也會在這樣的氛圍里被激發。器樂在音樂課堂就像磨合器,增進專業活動的同時,也增進情感共鳴。
4.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器樂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任何一種樂器的學習都是對所用感官的調動,學生的反應也會更加靈敏,智力進一步開發。而且,在真正的演奏過程中,可以誘發學生的很多思考,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促進小學生愛好器樂的方法
1.教學方法多樣化
器樂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安排器樂示范講解、器樂演示、器樂合奏指導和器樂綜合訓練等不同教學方法的使用,而且無論使用哪一種教學方法時,都要適當地加強趣味性和游戲性,這可以緩解課堂枯燥氛圍,也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發展特點。
2.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
每一次器樂教學,教師都可以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適當地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這也讓學生在學習無措的時候,獲得一個強心劑。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需要向周圍的人尋找肯定的關鍵時期,適當的獎勵會提高學生對器樂教學的興趣,這也避免了小學生意志力不強在音樂器樂教學中體現。
總之,器樂教學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音樂歷練,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利于教學治理,使效率能夠得到提升。當然,對于器樂在音樂課堂的應用,教師不應該只是單純地附和教育改革的目標,更應該讓學生在音樂課堂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表現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基礎。
【參考文獻】
[1]邱瑩. 淺談樂器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重要作用與實踐應用[J].快樂閱讀旬刊,2012.
把它們組合在一起,加上鋼琴的伴奏,學生們覺得特別有意思。通過反復的練習,學生們的身體也出現了律動的感覺。為課堂增添了特別幸福的氣氛。
在練習小打擊樂器之前,應該做以下的幾個練習:
手和腳的練習,練習的方法是,拍手和跺腳,音符在上面的拍手,音符在下面的跺腳。例如:
以上練習的節奏要穩定,拍手的時候不要太重,就像拍皮球一樣,另外嘴、手、腳的節拍要協調一致。剛開始練習時,可能不太習慣,速度可以慢一點,等練好以后再加快。
下面我就講幾件小打擊樂器的技巧練習:
三角鐵的練習,它的演奏技巧一般有單擊、滾奏及斷音。單擊的敲擊位置一般來說有兩個,即三角鐵的底部和側面。演奏滾奏時,在它的兩個角部(除了開口的一面)快速晃動右手的金屬棒,使它的聲音綿延不斷。
鈴鼓的練習,所謂鈴鼓,也就是帶鈴的鼓,敲擊時,既有鈴聲又有鼓聲。它屬于擅長表現比較歡快、節奏性比較強的樂器,所以在一些舞蹈性的歡樂性的樂曲中,一般都要使用它。它的演奏方法也很多。可以用關節敲,也可以用手拿著敲,還可以用指尖敲。強奏的時候可以拍擊鼓皮的中心位置,也可以用鼓皮撞擊膝蓋。鈴鼓的演奏技巧有:用手搖,用手指肚搓鼓皮的邊緣部分。還有一種不帶鼓皮的鈴鼓,我們叫它鈴圈,有圓形,也有半圓形的,還有的是各種形狀的,它的聲音比鈴鼓更干凈,更清脆一些,演奏的方法有單擊和滾奏。
在科爾沁的安代舞曲中,有一段舞蹈音樂是摔跤舞,運用鈴鼓就能把這一段音樂節奏表現得很有特點。
安代舞的最后一段是歡快、熱烈的紅綢舞蹈,鈴鼓的表現更加重要,而且,這一段的音樂是連續不斷,要求的節奏也要連貫,聲音統一。演奏的時候,可以根據情緒把鈴鼓舞動起來。
沙錘與金屬沙筒。沙錘也有叫沙球的,它起源于拉丁美洲一帶,它是用一對古巴葫葫或者椰子殼,里面掏空,裝上鐵沙,封口后再裝上一個柄。它在樂隊里使用能使樂隊更加歡快、熱烈,既是節奏樂器,又是色彩性樂器。演奏的技巧是:用中指、無名指、小拇指捏住錘柄,大拇指、食指捏住殼,以手腕來晃動里面的鐵沙,發出沙沙的聲音,產生各種節奏。沙錘也有滾奏。演奏時,把沙錘舉起來,不斷轉動里面的鐵沙就可以了。金屬沙筒也叫鐵沙筒,它的作用和沙錘是一樣的,只是把鐵沙裝在了金屬筒里,演奏時,用五個手指捏住金屬筒,前后晃動發出聲響。它的演奏比沙錘更方便,聲音也好一些。
梆子與方木枕。梆子本來是我國梆子戲中的伴奏樂器,但現在西洋管樂隊、管弦樂隊中經常用到它,它的聲音清脆明亮,在樂隊中起到增加色彩、加強重音的作用。梆子是由兩塊實心的紅木或烏木制成。演奏時,左手手指托住稍扁的一塊,右手拿住另一塊進行敲擊。還有一種是空心的,像一個長方形的小盒子,俗稱盒梆子,一般都叫木枕,音調比實心梆子低一些,音色也要暗淡一些。
響板。響板是西班牙的民間樂器,平時我們所聽到的、看到的西班牙風格的樂曲及吉普賽人的舞蹈里都少不了它。它是一件特性很強的打擊樂器。正常的響板是兩片貝殼狀的硬木片,演奏時每個大拇指套上兩片,其余四指輪流敲擊木片演奏各種節奏。這種響板的演奏技巧很高,難度也很大,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們現在都使用有手柄的一種響板。
以上就是介紹小打擊樂器的用法和技巧,下面的用法供大家參考。首先是課堂的用法,在教學中,用一種或兩種小打擊樂器發給學生,讓他們做節奏的練習,這樣給音樂課堂帶來很豐富的內容,對于教師的組織課堂也特別有好處。在歌曲的演唱中,加入小打擊樂器,對于演唱者和伴奏者都會帶來音樂的快樂。在樂隊的排練中,加入小打擊樂器更是有新的色彩。例如《郵遞馬車》加入三種小打擊樂器:鈴鼓、三角鐵、雙響。在合奏中配置打擊樂器時,音量小的樂器可多些,音量大的可配少些。一般為伴奏配置的樂器,其種類和數量均不宜過多,若是樂隊單獨演奏,則樂器可多些,為了使學生演奏中正確、順利地使用打擊樂器,在一個樂段或樂句內不宜改變敲打的節奏,但為了避免單調,樂段與樂句之間的節奏,配器應有變化,注意統一與對比的原則。配置合奏時,要注意樂器的音色,根據音色、音量來選用強弱拍上所敲打的樂器。通常把高音樂器敲打在強拍和弱拍上,低音樂器敲打在強拍上。鈴鼓及三角鐵的震音能表現出特殊的音響效果,表現出熱烈、歡樂的氣氛,一般用于曲調節奏較緊,較復雜的地方,或樂句結尾時值較長的音上。雙響梆子兩個音的高低差別一般為純五度,可以表現奔馳的馬蹄聲。
在教學中加入小打擊樂器必須在熟悉的音樂作品中進行,讓學生知道樂曲的名稱、內容、性質,還要掌握樂曲的節奏、段落與速度,力度。在練習打擊樂器以前,先要向學生介紹樂器的名稱、音色特點及打擊的方法,然后再正確地示范,使學生直接模仿教師的正確打法。學生學習打擊樂器要一樣一樣地學,掌握好一種再學第二種,要學會整首樂曲的敲擊方法。小打擊樂器可以進行齊奏、輪奏或合奏。
關 鍵 詞:器樂教學 情感因素 審美情感 學習情感
器樂教學是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它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發揮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都有著重要作用。[1]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理形式,它反映著人對外部世界的對象和現象的主觀態度,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對于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種反映形式。在音樂學習中,情感分為審美情感和學習情感,存在于一切教學活動之中。在器樂教學中,牢牢把握情感這條主線,將器樂教學與情感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感和音樂學習情感,不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情感強度,使情感同音樂情緒和諧地溝通與交流,是器樂教學所追求的目標。[2]
一、器樂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一)審美情感和學習情感的關系
在音樂情感中,音樂審美情感以生活和藝術領域中美與丑、悲與喜等為對象,活躍在生活和藝術的廣闊領域,它的最高目的是美。學習情感主要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為主,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關系、學習音樂的良好態度和學習習慣等。
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審美是音樂教育的核心,而審美情感始終伴隨著審美活動的全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審美情感的培養,使學生對音樂審美情感有更深的體驗并獲得一種審美享受,自然會使學生更加熱愛音樂,深化加強其音樂學習情感;學生音樂學習情感的加強,反過來又能進一步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愛好,學習效率大為提高,這又將使學生對音樂審美情感的體驗更加深刻。因此,筆者認為音樂審美情感與音樂學習情感二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為促進。
(二) 情感在器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是人類表達感情的特殊方式,在器樂教學中,情感教育是第一位的,具有主導地位,并且貫穿在器樂教學的整個過程之中。在器樂學習過程中,學生一旦具備了表現情感的意識,他們就會在學習時全身心地投入,運用各種技能技巧,主動地去創造美妙的音響效果,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音樂的表現能力,滿足他們的自我表現欲望,還能增強學生音樂情感的啟發和培養,喚醒豐富的情感心理活動,使器樂演奏技能更加提高,器樂教學更加深入。可目前有很多教師尤其是高師的器樂教師,只注重學生的音準、節奏、音色和技巧等技術層面的教學,而忽略了對音樂情感的啟發和培養,這是一種無視情感的教學,是一種不完整的教學,這不但會使學生的音樂發展潛力受到限制,還會影響教師的教學。[3]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感受各種情感要素同音樂技術的學習同步進行,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去體驗情感,并轉化為自己的獨特感受,再通過具體的演奏形式予以表現。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的具體目標。
(三)音樂審美情感與音樂技能技巧的關系
我們強調情感在器樂教學中的價值,并不排斥教學中的技能技巧的傳授。在器樂教學中,學生主要是通過器樂作品來真正領會音樂藝術形式特殊的審美價值,培養其審美情感的。而在器樂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情感和生動的音樂形象,需要通過正確而又不乏創新意味的技能技巧予以表現,兩者是統一的整體,技能技巧訓練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表現音樂的審美情感。[4]目前,許多器樂教師尤其是高師的器樂教師,非常重視技能技巧的傳授,而忽略了情感表現的培養。這種“重技輕藝”的傳統音樂教育觀念導致許多學生錯誤地認為,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就可以盡情地去表現音樂,這是一種無視情感的教學,是一種不完整的教學,這不但會使學生的音樂發展潛力受到限制,還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技能技巧只不過是音樂表現的手段,并不是獲得成功的唯一條件,更不是器樂演奏的目的,對于器樂學習者和演奏者來說,重要的是把各種技能技巧靈活應用于各種音樂審美情感要素中去,獲得藝術感情的完善統一,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而不是一味地炫耀技術技巧。當然,作為教師不能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忽略技能技巧在教學中的必要性,要想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就必須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演奏技能,器樂演奏的才能很大一部分體現在技能技巧的掌握和應用的能力上,如果沒有一定的演奏技能,再好的音樂設想也不可能得到實現。因此,筆者認為,在器樂教學中,技能訓練和音樂情感之間,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兩者均不可偏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二、如何加強器樂教學中情感因素的培養
(一)加強學生音樂審美情感的培養
審美情感,作為審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普遍存在于一切審美活動之中。音樂審美情感的培養主要以豐富情感體驗為基礎,培養學生對不同題材、體裁、風格、形式的音樂作品情感內涵的感受、理解和表現力。器樂作品在題材、體裁等方面,比聲樂作品更為豐富、廣泛。并且用器樂表現音樂,由于脫離了歌詞,相對于唱歌來講,就更需要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尤其是民族器樂教學。當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墨塞爾說:“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的體驗音樂的橋梁”。[5]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民族眾多,風格多樣,民族樂器種類繁多,器樂作品更是層出不窮。因此,在器樂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作品的理解對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在器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要進行正確的情感啟發與培養,要以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動情表現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體驗音樂的美感;培養學生在演奏樂曲時,通過對演奏作品的背景、音樂風格、地域特征等的了解來加強對情感的抒發,并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作品鮮活而生動。這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轉換和發展過程,只有把握好這一過程,學生的演奏才能做到聲情并茂,產生動人心弦的效果。
(二)加強學生音樂學習情感的培養
根據音樂學習情感的定義及器樂教學的經驗總結,筆者認為加強學生音樂學習情感的培養主要通過以下幾點來進行:
興趣,是引起和維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對感興趣的事物,人們總會主動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動過程和認識過程不再是一種負擔;興趣是學習的巨大動力,是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研究的精神力量。興趣的培養是音樂教學的首要任務和目標,就器樂教學而言,沒有興趣作基礎,包括傳授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內的音樂教學基本任務就難以完成,更談不到情感的表現,尤其是枯燥的技術練習、單純的理性講述等都會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消極、厭煩情緒。因此,要想加強器樂教學中情感因素的培養,就必須加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時刻保持一種對音樂學習的積極心態和愉悅體驗。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成為學生興趣的動力來源,擔負起培養學生興趣的重任。
情感交流,是培養學生學習音樂良好態度的主要渠道。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人獲得某種滿足,就會產生積極肯定的情緒體驗,而師生之間善意的情感溝通過程,對學生的積極人際體驗來說是最為直接的,這也是教學主動性的基礎。學生的情感常取決于對任課老師的喜好,古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師對每個學生都抱著積極、熱情、信任的態度,并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態度,他們就會有一種受到信賴、鼓舞與激勵的內心情感體驗,進而從內心升騰起對老師的信賴和愛戴,“愛屋及烏”,由喜歡老師而喜歡他所任教的學科,從而愉快接受教師的教誨,并努力將教誨轉化為行動,從而實現教師的期望。所以,在器樂教學實踐中,應該把師生之間的各種情感交流視為一座橋梁,通過這座橋梁,教師可以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使教學雙方達到默契配合。[6]
動機,是由內在的認知觀念加上或強或弱的情緒所決定的,學生要想進步,內在的認知觀念就建議他必須刻苦學習,同時,伴隨此觀念的情緒激勵敦促他積極進取、追求成功。動機對加強學生的學習毅力具有重要作用。作為一名器樂教師,應該既教書又育人,對學生加以正確引導,讓學生明確學習的動機,了解音樂的真正含義,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同時,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使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民族文化,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這是音樂教育的主要責任。馬克思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大,他奮斗的動力就越大。一個思想素質低下的學生不可能具有宏偉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因而在學習上也就不能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
以上主要論述了情感在器樂教學中的價值及其培養途徑,總之,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是音樂課程的核心教育目標之一,在器樂教學中,重視學生的情感培養,對器樂教學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2]課程標準研制組.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謝紅 .淺談高師音樂教學中情感表現能力培養的重要性[J].中國音樂,2002(3)67.
[4]關繼文.情感與意識:器樂教學心理探微[J].中國音樂,2004(2)53.
關鍵詞:\"樂器進課堂\";中學音樂教學;影響
現在很多中學音樂教師都在思考怎樣利用器樂豐富音樂課堂教學,如何將課堂中的樂器學習與歌唱、基本樂理、欣賞學習相互結合,因材施教等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人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展開了對樂器進課堂對中學音樂教學影響的探索,旨在對該問題提出自己的幾點粗淺的建議。
一、"樂器進課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一)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
在音樂教學課堂上以器樂教學為基本,在教學合一的有趣演奏活動中,讓學生感受樂器帶來的真實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以及對優美聲音的感受,這樣對培養中學生親近音樂的良好態度具有重大作用。
(二)促進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能力的發展
器樂是音樂課堂中表現音樂美、藝術美的重要手段。通過器樂欣賞,中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音樂內涵,增強音樂的表現力,改變音樂課堂氛圍。同時,樂器還可以引導學生表現音樂的能力,一條簡單的發聲練習,學生可能很難唱準確,但是老師利用樂器來進行引導,這樣就很容易讓中學生把握音準,大大增強學習信心。
(三)提高中學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效果
在中學的音樂課堂中,如果還是單一的老師唱學生跟的方法,時間久了中學生難免會產生倦怠心理。但是引入樂器教學,中學生就會產生對學習樂器的向往,這樣學生就會為了掌握樂器技能而努力學習音樂基礎知識,提高基本的音樂識譜技能,這樣就讓中學的音樂課堂學習效果大大提高。
二、"樂器進課堂"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方法把握不夠導致的學習目標不明確
盡管現在很多中學音樂教師嘗試采用樂器進課堂的教學方式來打破傳統的音樂講授式教學,但是仍然有很多教師在運用樂器進課堂活動時由于沒有準確把握中學生的音樂水平或者是過分地脫離教科書而沒有達到音樂課堂的學習目標。很多教師的原意是希望通過樂器能加深學生對這歌曲的理解和體驗,卻沒有想到這樣的樂器教學卻成了敗筆。
(二)脫離學生實際導致學生興趣的缺失
在運用樂器進課堂教學時,如果應用的樂器脫離了教學實際、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學生對樂器展現的情境就沒有辦法理解。例如有些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音樂的情感,運用中學生都無法理解的古代樂器為演奏對象,而這些手段的運用又完全脫離了學生理解的實際,讓學生處于一種莫名其妙的狀態中,對音樂學習失去興趣。
三、促進中學音樂教學中樂器進課堂的對策
(一)提高對器樂教學的重視程度
根據當前新課程發展的實際需要,學校要高度重視器樂教學,依據器樂教學內容的有序發展,以專題的形式列入常規教研活動中。如何在四十分鐘的中學音樂課上,根據教材歌曲內容,如何有效發揮樂器學具功能,巧妙組織學生進行音高型和節奏型的即興游戲活動,在歌唱活動中發揮課堂樂器對樂句的感受及在樂句基礎上進行即興樂句對答游戲,尤其在關注呼吸和音色的基礎上對相同樂句和不同樂句組織的簡單曲式結構的感受和體悟,保證中學生器樂表現能力的持續提高。
(二)充分運用打擊樂器,活躍課堂氣氛
打擊樂器以其強烈的節奏感、豐富的表現手段為廣大師生所睛睞。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擊樂實為功不可沒,它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理解教學內容,而且有助于學生節奏感的培養,教學中恰當地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學生們以較高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而且無形中培養了學生嘴與手的協調性及同學間的合作密切性。如老師可以在教學《新朋友見面會》這節活動課時,利用木魚、碰鐘、三角鐵等八種打擊樂器可以極大地豐富課堂氣氛,讓中學生在歡快、輕松的環境下進行音樂學習。
(三)加快中學器樂師資的培養
隨著中學音樂教育器樂教學的漸快發展,教育行政部門需要采用政策,推動中學音樂教師深入體悟器樂教學的地位和作用,采用激勵方式幫助教師提高器樂演奏與教學技能水平。例如,可以在市內開展各種級別的基本功比賽、課外展演活動、科研論文及器樂優秀課評選、對外器樂文化交流等。或者是將中學音樂老師的年終考評、晉升職稱等環節與其器樂的基本功聯系起來,激勵他們對器樂進課堂的實踐教學,促使器樂課內教學和課外器樂活動互通共進。
(四)唱奏合一的教學模式
在音樂教學中,最好能把唱奏有效地結合起來,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更有利于攻克教學中的難點。例如老師在處理《青春舞曲》這首歌曲十六分音符和符點音符這個節奏難點時,要求學生注意節奏音準。在實際練習中,老師可以將其中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演奏一組演唱,分三次進行,第一次教師伴奏學生合唱,第二次師生器樂合奏,第三次合唱加器樂伴奏,通過師生的唱奏互動,不僅輕松地攻克了教學中的難點,還讓學生充分欣賞和享受了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
總之,對于樂器進課堂教學方式,一定要綜合考慮中學生的教學材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展演、教學評價等諸方面來進行。而對于該教學方式的深入探討,則需要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