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9 15:04:0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護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健康教育 方法 作用
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對降低傷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實施“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已在全國展開。整體護理工作不僅要求護士要做好患者身心的全方位護理,更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要求護士不僅為病人提供適當的治療及護理,還要針對不同的患者,不同的人群開展相關疾病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自控行為能力,減輕或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促進疾病的治療和康復。
1 健康教育方法
1.1 書面教育 制訂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手冊、知識卡、健康教育指導卡,發放至患者手中,讓患者有直觀的感受。
1.2 口頭教育 由病房護士對所負責的病人,按入院、住院、出院三個階段進行一般常識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須知,醫院環境,規章制度,各種檢查、治療、護理、康復等指導。
1.3 進行示范性教育 護士親自向病人或家屬演示一些功能鍛煉方法,某些器具的使用,各種訓練,深呼吸和咳嗽排痰的方法等。因直觀易于掌握,從而保證患者準確執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1.4 因人而異實施健康教育 適當運用方言,對知識缺乏及老年病人進行反復教育。
1.5 出院教育 作好詳細的出院指導,發放健康教育指導卡。詳細記錄病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家庭關系、疾病名稱、治療情況、出院時狀況等。對有電話的病人經常保持聯系,隨時解答病人所提出的問題,對無電話聯系的病人,則采取社區衛生服務的方式定期進行宣傳教育,滿足病人的健康需求。
2 護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1 滿足患者的需求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不再被動的接受治療、護理,而是更多的渴望了解相關知識及自我護理技能。醫院開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住院適應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讓患者掌握健康保健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增強身體素質和維持健康,是患者和健康人所期望的生活目標。護理健康教育必須把病人視為健康教育的主體,必須重視病人的意愿、需要、情感。護士要從整體入手,即要考慮病人身體狀況、心理狀況,又要考慮病人的社會文化背景,明確病人已掌握的或未掌握的有關疾病的知識,確認病人所關心的問題。護士不僅為患者提供治療和護理,還應借助各種健康教育方式使病人獲取有關疾病及健康保健知識,滿足患者心理需求,幫助患者盡快進入角色。
2.2 有利于改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護士通過實施健康教育,可有效地促進護患溝通。隨著護理模式的轉變,護患關系也從過去被動服從轉變成共同參與的合作關系,而患者的健康教育是通過患者與護士的學與教的互動過程來實現的。護士、患者、家屬共同參與到健康教育中,使護患關系更符合人際關系的社會性,護士與患者地位平等,增強了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患者有問題主動詢問護士,護患關系得到良性發展。尊重病人,關心病人是病人對健康教育滿意的關鍵。同時將護士的良好服務態度,高度的責任心和豐富的專業知識較完美的展示于病人,使病人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增加了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2.3 護理健康教育在克服患者不良心理因素上的積極作用
健康教育具有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減輕患者心理負擔的治療作用。對于手術患者來說,健康教育能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降低其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可激勵患者積極參與健康維護,主動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促進術后康復。糖尿病護理健康教育緩解了患者焦慮、心理壓力等因素所引起的生長因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大量分泌,而有利于控制血糖。大部分腫瘤患者出院以后需要提供相關繼續治療、用藥、復查等方面的教育,從而利用健康教育這種信息資源獲得良好的生活質量。健康教育不僅是連接衛生知識與行為的橋梁,對臨床各種診療也起到了輔助和增效作用。
2.4 護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護士的整體素質
健康教育學是一門涉及醫學、教育學、行為學、傳播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的綜合應用科學。教育能力是護士履行教育職責的首要條件,健康教育工作對護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不僅要有扎實的醫學知識和護理技能,還要具備豐富的心理、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掌握其溝通技巧,同時更要注重培養自身的素質和優良的品質,才能用自己的知識更好的開展護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健康教育 方法 作用
開展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對降低傷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實施“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已在全國展開。整體護理工作不僅要求護士要做好患者身心的全方位護理,更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要求護士不僅為病人提供適當的治療及護理,還要針對不同的患者,不同的人群開展相關疾病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自控行為能力,減輕或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促進疾病的治療和康復。
1 健康教育方法
1.1 書面教育 制訂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手冊、知識卡、健康教育指導卡,發放至患者手中,讓患者有直觀的感受。
1.2 口頭教育 由病房護士對所負責的病人,按入院、住院、出院三個階段進行一般常識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須知,醫院環境,規章制度,各種檢查、治療、護理、康復等指導。
1.3 進行示范性教育 護士親自向病人或家屬演示一些功能鍛煉方法,某些器具的使用,各種訓練,深呼吸和咳嗽排痰的方法等。因直觀易于掌握,從而保證患者準確執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1.4 因人而異實施健康教育 適當運用方言,對知識缺乏及老年病人進行反復教育。
1.5 出院教育 作好詳細的出院指導,發放健康教育指導卡。詳細記錄病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住址、電話號碼、家庭關系、疾病名稱、治療情況、出院時狀況等。對有電話的病人經常保持聯系,隨時解答病人所提出的問題,對無電話聯系的病人,則采取社區衛生服務的方式定期進行宣傳教育,滿足病人的健康需求。
2 護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1 滿足患者的需求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不再被動的接受治療、護理,而是更多的渴望了解相關知識及自我護理技能。醫院開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住院適應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讓患者掌握健康保健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增強身體素質和維持健康,是患者和健康人所期望的生活目標。護理健康教育必須把病人視為健康教育的主體,必須重視病人的意愿、需要、情感。護士要從整體入手,即要考慮病人身體狀況、心理狀況,又要考慮病人的社會文化背景,明確病人已掌握的或未掌握的有關疾病的知識,確認病人所關心的問題。護士不僅為患者提供治療和護理,還應借助各種健康教育方式使病人獲取有關疾病及健康保健知識,滿足患者心理需求,幫助患者盡快進入角色。
健康教育是幫助人們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行為和生活,以降低和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使人們達到自理,并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一種最佳手段。在現代醫學日益發展的今天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衛生保健知識,實現自我護理的方法,健康教育在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醫院在重視護理工作的同時,也應重視健康教育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并密切結合發揮臨床護士的健康教育水平,展現臨床護士的教育職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我院從1998年實施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筆者就住人急診科的病人進行的健康教育狀況作分析,發現健康教育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病情的發展,其合理的解決方法能提高全民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急診護理同健康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
1、健康教育可穩定患者的情緒
凡來急診科的患者大多為急性患者。他們的病因廣,病種多,如:各種原因導致中毒者、車禍或斗毆傷所致的傷殘者、慢性病的急性發作者,及各種原因造成的瀕死者,這些患者,因其發病急,病情重,生命受到威脅,他們的內心十分復雜,作為急診護士在爭分奪秒搶救患者的同時,也要對包括心理護理的健康教育進行合理指導,來緩解患者的恐懼、悲傷、沮喪放棄治療等情緒,同時對其家屬也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理準備,所以急診護士則是貫穿搶救治療過程中健康教育的指導者,她能穩定患者及其家屬的情緒,使之積極配合改善病情。
2、合理的健康教育易于被患者及其家屬接受
“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這一戰略目標的提出,標志著全世界的衛生保健工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WHO也指出,健康不但是沒有疾病和身體缺陷,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也就是說個體在決定和滿足其健康需求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自我護理也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發展的必然趨勢,急診護士在搶救患者的同時,也要通過良好的言語、規范的態度舉止,通過耐心詢問,悉心照料,使患者在最危難之時感到人間的溫暖,護士對其家屬也要進行必要的醫學知識講解及衛生宣傳,幫助他們對生活中不良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危害有一個積極及自我防范的措施,也就是說急診護士在開展健康教育的意義,就是促使人們幫助人們增加自我保健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將護理活動同健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全面的、綜合的、有效的為患者服務,才能使患者及其家屬在防病治病中起到主要能動作用。
【關鍵詞】 健康教育;糖尿病;護理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遺傳因素相互作用引發的慢性代謝性疾病。體內胰島素分泌或利用發生障礙,導致患者的蛋白質和糖代謝出現代謝紊亂,使得患者的血糖升高[1]。經過相關統計發現,糖尿病患者在醫院的治療和護理時間非常短,所以需要對患者在出院之后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有效地控制血糖的升高和并發癥的發生,進而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為此,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5月期間,對收治的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護理,促進了患者的康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有關情況做以下詳細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此次研究和治療的120例患者,均為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5月期間收治的住院患者。對患者進行診斷,確診患者為2型糖尿病。其中男性為76例,女性為44例;患者的年齡在45-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6.3±4.3)歲;患者在空腹情況下,血糖濃度在12-26mmol/l,平均血糖濃度為(15.6±1.9)mmol/l;患者的病程在2-26年,平均病程為(15.6±5.6)年。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在空腹時血糖濃度和病程等臨床資料上進行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患者進行常規的藥物治療和護理。
1.2.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護理。
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相關疾病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告訴患者如何控制血糖和護理,注意飲食護理和治療,進行自我監測和胰島素的正確使用方法以及作用。利用宣傳冊、視頻、黑板報、講座等方式進行宣傳。要定期地進行[2]。
心理護理: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患者進行生活、心理、疾病等護理。要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傾聽患者的訴說,及時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和護理。同時要為患者制定可行的降糖治療方案[3]。給患者關心、鼓勵、支持和幫助。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護理人員的態度要和善,語氣要平緩。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充滿信心,積極地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多給患者進行生活等方面的幫助,減輕患者的壓力,同時要給家屬進行講解,讓家屬也參與到關心和幫助患者的行動中。
行為方式指導:糖尿病是一種非常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和患者的生活習慣等行為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對患者的體重、飲食進行適當控制,同時讓患者進行適量的運動和規律生活,能夠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濃度,避免和防止并發癥的發生。所以,讓患者多吃一些含纖維素豐富的蔬菜和水果以及一些低糖性的食物,要少食多餐。可以通過電話、宣傳冊子等方式給患者講解飲食的合理選擇與營養搭配[4]。給患者制定適當的運動計劃,讓患者定時地進行一些活動。同時還要患者根據季節的變化學會一些日常護理知識。要對患者進行全面的指導和幫助,有效地控制患者并發癥的發生,達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藥物治療指導:根據患者的病情和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以及對患者的檢查結果來合理的選擇藥物。要以最小劑量藥物達到最佳效果[5]。對患者在合理使用藥物的時間方面進行有效地指導,告訴患者在根據說明書使用藥物,如果是飯前服用就不能在飯后服用。在藥物服用方面不能隨意增減藥物的劑量或者停止服用藥物。要堅持用藥,遵照醫囑進行使用,能夠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濃度,進而達到血糖的穩定,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自我監測指導:要耐心地給患者講解血糖監測儀器的使用技巧和方法。同時要告訴患者進行血糖監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6]。對患者及時掌握血糖的動態變化,能夠有效地減少酮癥的發生,并且及時地對用藥方案進行調整。讓患者的血糖濃度維持穩定,對患者的病情康復非常有幫助,還能減少和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 果
2.1 并發癥 治療組:抑郁患者5例,占8.3%;對照組:抑郁患者12例,占20.0%;兩組患者進行比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血糖濃度穩定情況 對兩組患者每周進行一次血糖濃度測定。詳細情況見表1。
3 討 論
經過研究發現,大部分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和知識不足,在治療的過程中,不能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對自己的行為不能很好的約束和控制,進而使得血糖濃度不穩定,導致并發癥的發生。另外,患者的心理非常焦慮和恐懼,進行使得患者非常容易出現抑郁癥。所以對患者進行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健康護理,顯得尤為重要,這能夠有效地避免和防止并發癥和抑郁癥的發生。
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在治療和控制患者血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患者進行充分的健康教育,使得患者的積極能動性得到有效提高,進而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另外,患者掌握了如何在飲食和運動上進行協調,對糖尿病也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學會自我護理和管理,對血糖的變化進行了有效控制。患者在出院之后,能夠及時、定期地進行血糖監控,進行合理地用藥和運動,極大地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進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質量,延長了患者的生命周期。因此,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同時也為今后治療和控制糖尿病及并發癥發生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玉梅!212300江蘇省,季紅!212300江蘇省.建立醫院內糖尿病健康教育聯絡小組的作用[J].江蘇醫藥,2012,(18):2230-2231.
[2] 張玉梅,季紅.建立醫院內糖尿病健康教育聯絡小組的作用[J].江蘇醫藥,2012,(18):2230-2231.
[3] 高學蘭,徐桂華,姚旭,高春蘭.家庭訪視頻率在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模式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08):34-36+44.
[4] 張申秀,孫新,戴儉慧,秦國芳,王利.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2011,(04):60-62.
方法: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婦產科進行剖宮產生產的160例產婦,按隨機分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成員實施常規護理措施,實驗組成員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對比分析兩組成員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和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實驗組成員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1.3%,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9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5%,P
結論:在剖宮產產婦的護理中強化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可明顯優化護理效果,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建議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剖宮產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471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320-01
雖然剖宮產手術技術日趨成熟,但對機體而言,畢竟屬于一種創傷性的刺激,如不進行有效的護理,產婦仍會出現一系列的術后并發癥[1]。因此,如何提高剖宮產產婦的護理質量仍是備受關注的話題。本研究在剖宮產產婦的護理中加強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相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婦產科實施剖宮產生產的160例產婦,年齡在21―3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8.7±1.9)歲,其中124例為初產婦,36例為經產婦,孕周均在37―42周之間,平均孕周為(39.2±0.7)周,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學歷11例,中學學歷72例,大學及以上學歷77例,以上全部產婦無心、腦、腎等器官功能障礙,無精神類疾病,并且均自愿參加此次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將以上兩組成員按隨機分組原則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80例患者,實驗組中初產婦62例,經產婦18例,平均年齡為(27.9±2.5)歲,平均孕周為(38.9±1.1)周,小學及以下學歷患者6例,中學學歷36例,大學及以上學歷38例;對照組成員中:初產婦62例,經產婦18例,平均年齡為(29.2±1.3)歲,平均孕周為(39.2±0.7)周,小學及以下學歷患者5例,中學學歷36例,大學及以上學歷39例。以上兩組患者在年齡、孕周、文化程度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成員實施常規護理措施。
1.2.2實驗組成員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
(1)入院時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應熱情接待患者,向患者介紹住院環境、主治醫生、責任護士等,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增加患者和家屬的信任感;和患者和家屬進行有效溝通,讓患者家屬明白好心態對手術成功的重要性,協助護理人員共同實施心理護理,另外和患者進行交談,了解患者對剖宮產的了解程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方式[2]。
(2)術前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患者面臨即將生產多數會出現緊張焦慮的情緒,此時應和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安慰患者,幫助患者建立應對手術的信心。另外向患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手術的相關內容,如手術時間,手術中的注意事項、手術的安全性,從而消除患者對于手術的恐懼心理,以最佳的心態面對手術,提高患者的依從性。
(3)術中護理:產婦進入手術室后,容易發生情緒上的波動,此時陪同護士應及時安慰患者,注意給患者蓋好棉被,遮擋隱私部位,增加患者的舒適感,這也是緩解患者緊張情緒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手術進行時,向患者講解手術要求,并協助患者進行相關動作,和患者聊天,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另外,可以通過觸摸給患者信心。當手術即將結束時,告訴患者手術即將結束,胎兒出生后,及時抱給產婦,并告訴產婦胎兒一切正常,取消其擔心和憂慮。因有些患者過分擔心胎兒性別,因此,不宜立即告知產婦,待胎盤娩出后,宮縮正常后再行告知[3]。
(4)術后護理:術后患者多數由于切口疼痛而產生焦躁心理,在遵醫囑使用鎮痛藥的同時,可通過增加患者的舒適感來緩解患者的疼痛,如盡量保持病室的安靜,病室環境盡量裝扮溫馨,另外可以通過播放舒緩的輕音樂來轉移患者注意力。
1.3實驗評價指標:
1.3.1根據兩組成員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進行評價。并發癥包括:疼痛、術后出血、感染等。
1.3.2根據兩組成員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進行評價。
2結果
實驗組成員的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1.3%,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9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5%,P
3討論
剖宮產是以手術的方式將胎兒娩出的過程,相對于自然分娩來講,剖宮產的創傷性更大[4]。又加之部分剖宮產是自然分娩失敗后臨時改變的生產方式,產婦經過自然分娩過程,已經筋疲力盡,又加之過分擔心胎兒的安全,在心理上難免出現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這就導致患者不能正常配合手術,對手術的進行造成不利影響。此時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安慰,讓患者看到希望,增強信心,從而順利的度過手術。在胎兒娩出后,如何進行有效的母嬰護理也是產婦和家屬特別關注的話題,這就凸顯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剖宮產手術中實施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尤為關鍵,并且通過實驗數據可知,患者的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下降,并且滿意率明顯提升,這對于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方面也有重大意義。
綜上:在剖宮產產婦的護理過程中加強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可明顯提高護理質量,建議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趙偉,王清鳳,張桂榮,等.護理干預對孕婦剖宮產術后康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0,5(16):125
[2]沈雪琴,壽之煒.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對剖宮產患者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