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物聯網技術認識范文

        物聯網技術認識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0-08 17:36:5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物聯網技術認識,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物聯網技術認識

        篇1

        關鍵詞:物聯網;三位一體;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2(2013)09-0167-02

        一、引言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已經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所謂的物聯網,是在全球統一標識系統和計算機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RFID技術和物品電子編碼技術,給每一個實體對象一個唯一的代碼,構造的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實物互聯網。“物聯網”已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得到我國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本文正是在國家和政府政策傾斜物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及高質量物流人才培養的背景下提出的。提出在示范性區域,利用物聯網技術實施物流人才“三位一體”的創新型培養模式的研究。

        二、基于物聯網應用技術的物流人才培養的國內外現狀

        高校雙語教學作為一個獨具特色的課程領域,必然要求關注和加強高校雙語教學的環境建設。高校雙語教學應注重微觀的學校內部環境建設,同時也需要,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一)國外研究現狀

        2009年6月,歐盟執委會發表了“Intem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在世界范圍內首次系統地提出了物聯網發展和管理設想,并提出了12項行動保障物聯網的加速發展。在交通領域,通過智能交通系統行動計劃積極促進部署和發展物聯網。如在醫藥物流中使用物聯網,促使各成員國在藥品中使用專用序列碼,確保了藥品在到達病人前均可得到認證,減少了制假、賠償、欺詐和分發中的錯誤,也可方便地追蹤到用戶端的產品,大大提高了歐洲在對抗不安全藥品和打擊制假方面措施的能力。歐洲已形成的以冷鏈物流為核心的冷藏食品專營超市和專營物聯網產品的智能超市,英、法、德等國也分別在機場貨品分檢、集裝箱海關通關等環節開展RFID應用的實驗。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對于將物聯網技術應用到物流人才培養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只有高宇在《物聯網創新實訓室建設思考》中提到研發供教師教學適用的物聯網教學管理平臺,以及學生實訓適用的停車管理平臺等;陸曉東在《基于物聯網的五年制高職IT類專業結構調整與課程設置優化策略》中提出,將物聯網技術結合計算機專業的課程改造,嵌入物聯網技術課程,優化課程建設;楊海英在《物聯網技術在高校實驗室管理中的研究》中提出: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高校實驗室的有效管理。從國內學者的研究中不難看出,目前,高校對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多數在于對于實驗室的建設、相近專業計算機技術專業的改造,以及純粹的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建設,還鮮有將物聯網技術引入物流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研究。

        三、基于物聯網應用技術的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的思路

        (一)提出物流人才培養戰略

        1 明確物流人才的學歷教育體系及教育目標。物流操作型人才由主要由高職、中職院校培養,培養的重點是專業知識和操作能力。本科教育主要培養中高級管理人才,要求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比較寬的知識面和理論應用能力。研究生教育旨在培養剛層次的管理人才、科研人員及高校教師,要求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淵博的知識結構。

        2 積極推動高校聯合、組織專家研討會、政府間互派人才學習、委托高校定向培養,加快物流人才體系的建設。由政府部門牽頭,組織有關科研教育單位的專業力量,研究制訂物流科學的具體計劃,分別對企業物流、社會物流的技術、經濟、管理等問題展開系統的研究工作,研究和規劃我國的物流發展戰略,增強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的合作,形成產學研合作的良性循環。

        3 推動職業培訓教育,強化物流人才再教育。職業培訓機構是職業培訓的主力軍,因此在先導區內重點扶持幾個專業的物流職業培訓機構,以培訓物流人才為主,形成以點帶面的局面,為先導區物流業的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才庫。

        (二)引入“物聯網”理念,構建創新型物流人才培養模式

        建立物流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物流人才。根據我國物流人才培養的制約瓶頸,我們提出要建立政府、教育基地和企業“三位一體”的物流人才培養模式。如下圖所示。

        1 在經濟戰略實施初期,企業實現物流可能導致成本提高,因此對物流人才的需求增長勢頭并不強勁。政府要通過加強社會宣傳,引導國際合作,加快物流人才市場規范及網絡體系建設,地方政府可引導社會力量建立物流人才培養協調委員會,協調教育基地及企業之間的關系。

        2 教育基地是“三位一體”培養模式的主體力量。教育基地包括高校、高職院校和培訓機構三種部門,根據物流人才類型和市場需求,三部門各自發揮優勢,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高校應率先開展有關物流人才培養的專業研究,進行物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并為其他教育部門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3 企業是物流人才的主要需求者和實踐基地,是決定物流人才培養規模和程度的關鍵。當企業認識到建立型的物流運作體系從長期來看有利于降低企業成本時,就會自覺在企業內營造物流發展的氛圍,引導企業員工自覺參與到開展物流的工作中來,在客觀上直接起到推動物流人才培養的作用。

        (三)引人物聯網系統解決方案

        通過在物流管理教學實訓場所采用設備GSM模塊、設備無線模塊、地區GSM模塊、中央GSM模塊、智能化管理系統等“物聯網”技術實現對教學及實訓過程的智能化和科學化管理,將高職院校的實訓設備、學生、教師團隊、學校管理層協調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可以避免出現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教學體系與執行教學體系不相匹配、校內外實訓場地利用不充分、教師教學質量不穩定、教學質量測評方法落后等問題。建立基礎數據管理、實訓基地管理、實驗室管理、日常教學管理、監督管理、與第三方接口六個模塊。其中,基礎數據管理包括:組織結構、職位、用戶、功能模塊、課程庫、師資及文檔庫;實訓基地管理包括:場地、設備、制度、實訓申請、實訓安排、成績查詢、企業需求查詢、設備異常處理和GSM管理;實驗室管理包括:時間及設備、實驗安排、成績查詢、設備年檢安排;日常教學管理包括:學生日常管理、設備檢修監督、教學管理監督、缺課監督、實驗質量監督和實訓質量監督及教輔人員監督;第三方接口包括:上級主管部門、企業需求、數據導出和導入。

        參考文獻:

        [1]饒增仁,郭明超,RFID及識別技術在開放實驗室中的應用[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F06)

        [2]顏輝,CDIO教學實驗系統中RFID的應用與實現[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1,(5)

        篇2

        同時,作為我國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來源,高職教育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同步,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逐步向校企合作模式靠攏,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然而,由于校企合作模式和物聯網應用技術總體起步較晚,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發育尚不成熟。

        針對國內外校企合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分析可知,國內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在校企合作保障機制、合作模式推廣力度及人才培養模式理論的研究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為此,在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中,需要全面落實基于校企合作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以實現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入改革,促進國家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

        1.1國外基于校企合作的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國外高職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最早起源于1903年英國桑德蘭特技術學院推行的“三明治”人才培養模式,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隨后在1906年推行“工學交替”這一典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后來美國安提亞克大學又在1921年全面提出合作教育模式,高職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逐漸呈現全球發展趨勢,受到各大高職院校的歡迎[2]。

        當前形勢下,國外主要存在企業訪問模式、與企業合作創辦新型的職業學校模式、“雙元制”模式以及企業―職業教育契約模式四種典型的職業教育專業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企業訪問模式是指學生借由對相關企業的走訪,掌握企業生產及業務的實際情況,最終確定將來的就業機構和崗位。企業訪問模式多見于日本,許多職業學校配備有專門的企業信息室和專業指導老師,幫助學生進行企業信息的采集、被訪企業的選擇、被訪企業的聯絡、企業訪問計劃的制定、企業現場訪問的記錄以及訪問結果的反饋等各項企業訪問活動,加強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責任感。與企業合作創辦新型的職業學校模式是指通過政府的發動號召,企業主動參與職業院校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學校聯合舉辦職業培訓學校和機構,進行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為企業和社會源源不斷地輸入專業技術型人才,該類人才培養模式于1988年在英國城市技術學院開始實施,發展至今已在英國大多數職業學校中取得卓越成就。

        “雙元制”模式是指學生在職業學校和企業兩元之間同步進行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職業技能的培訓,進行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有機結合,“雙元制”主要應用于德國、印度等國家,要求學生在職業培訓學校學習兩年,隨后在企業實訓一年,保證學生理論知識和職業經驗的雙重收獲。企業―職業教育契約模式是指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企業、工商協會等組織經協商簽訂契約,約定學校與企業之間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此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見于美國,主要有波士頓教育協定和底特律契約兩種形式,教學質量和學習質量經由專業全面的考核制度得以確保。

        國外四種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如下表1所示。

        從上表可知,高等職業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注重與企業的緊密合作,才能確保專業人才的培養規格和培養目標滿足企業和社會需求。對于國內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而言,需要立足于我國當前的基本國情,認識到我國與國外在政治經濟制度、傳統職業教育、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參考借鑒國外職業技術教育培養模式的優勢,取長補短,深入進行國內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建符合我國當前基本國情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高質量的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

        1.2國內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相對來說,國內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改革起步較晚,直到上世紀末國務院才開始在《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3]中明確提出進行“產教結合、工學結合”的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方向,目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主要有訂單式、校企聯合式、工學交替式、產學合作式以及校企互動式等五種高職專業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1、訂單式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訂單式”培養模式是指用人單位根據企業的發展規劃,制定對不同規格的人才需求,提出符合自身發展的人才訂單,隨后高職院校依照用人單位提出的規格、數量進行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的特殊培養,保證培養出的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達到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

        其中,教學計劃由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制訂,以崗位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方面的實際要求確定培養方案,構建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

        2、校企聯合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校企聯合”培養模式,通常是指學校與用人單位共同辦班的一種辦學形式。在這種培養模式下,企業與學校成為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共同的責任承擔方和利益共享方,雙方共同出資、共同建設。

        學校獲得企業辦學經費及師資支持,同時企業獲得符合自身人才規格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校企雙方成為利益共同體。

        3、工學交替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工學交替”培養模式,是指校企雙方在長期的合作過程中優勢互補、揚長避短逐步形成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由于學校的每一個專業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內學生實踐基地,而企業又迫切需要這方面的人才,校企雙方就牽手訂立協議,把企業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學生在校接受理論知識與初步的技能培養,更高一些的實踐技能培養由企業來承擔。

        4、產學合作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產學合作”培養模式,是由企業直接進駐學校,通過企業的生產讓學生在學校零距離接觸生產過程的一種人才培養方式。

        通過“產學合作式”培養模式,學校獲得企業資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師生可以通過觀摩生產過程和接受技術人員的指導,接觸并學習企業生產最前沿的知識與技能。

        5、校企互動模式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校企互動”培養模式,是指學校主動為企業培訓員工,參與企業技術革新,企業主動接受學校師生實踐、學習的一種職業教育合作模式,借由校企雙方主動參與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意識,保證學校專業人才培養的資源得到滿足的同時,符合企業對專業技術型人才的需求。

        在目前的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中,不同的院校依據自身發展的傳統、優勢和需求,都在探索合適的合作模式,有的院校在實踐中并不局限于一種合作模式,而是多種合作模式的組合融匯,以期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益。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2.1高職校企合作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性有待提升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中,由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起步較晚,企業并不愿意全面主動地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企業技工人才的補充。同時,高職學校由于自身辦學水平有限,企業基礎服務能力不夠,企業和職業學校雙贏的合作目標難以實現。

        2.2高職校企合作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長久性有待加強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中,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通常借由政府、學校和企業(包括行業)的綜合實情考慮進行相關制度的建設,進行自身和彼此間結構的完善和調整,強化各參與方的合作意圖,確保合作能力的提升、合作過程的規范、合作結果的監督,進而保證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穩定、有序、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然而,由于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相關制度建設的保障和約束得不到滿足,校企合作體系構建中的非制度因素過多,合作關系十分脆弱,難以承受市場經濟浪潮的沖擊,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因為不愿承擔太大的代價而隨意退出合作,給對方造成損失,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持續有效開展[4]。

        2.3高職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性有待強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時理論是指導實踐的重要基礎。雖然我國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已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對成功實踐經驗總結推廣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仍然沒有及時跟進,對于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研究、發展趨勢研究、動力機制研究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改革研究都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3.1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機制

        企業是校企合作的主體,高職院校與企業在新技術專業建設中能否長期合作,合作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取決于合作中建立的各種保障機制。建立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機制、激勵導向機制和科學評價機制,是當前校企合作中最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建立法律保障機制,才可使校企合作雙方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教,使雙方在法律的約束下履行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建立激勵導向機制,可以激發和調動校企雙方的積極性,推進校企合作向深層次發展;建立科學完善的評價機制,可以衡量校企合作的成效,對校企合作中的各環節進行反饋和改進[5]。

        3.2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為確保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效益的全面發揮,專業建設負責人需要進行企業專業人才職業崗位的專業分析,根據物聯網專業的實踐特性要求,在綜合考慮感知、傳輸、網絡、應用等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適當添加專業拓展類課程,根據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覆蓋知識面廣、應用產業鏈長、技術發展迅速的特點,人才培養方案要盡可能樹立“大職業”教育觀,盡可能擴大學生的專業視野和國際視野,盡可能消除與關聯專業之間的障礙,消除與國際物聯網技術之間的差距,以此進行專業技術型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制定,保證人才培養方案的合理性、全面性、科學性和有效性[6]。

        3.3統籌建設人才培養團隊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效益的發揮,主要在于人才培養團隊的統籌建設,要求相關工作者注重物聯網高端人才的引入,構建高技術、高含量的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同時及時更新人才培養的現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全面強化人才培養教學團隊的建設,科學優化人才培養教學資源的配備建設,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以專業人才綜合能力的提升為重點,實行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的多元化評價,保證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綜合效益[7]。

        3.4加大實訓平臺建設力度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效益的發揮,還在于企業實訓平臺建設力度的加強,確保校企合作中企業與學校的主體地位,深入促進企業和職業學校的合作力度,強化高職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力度,要求企業全程參與專業人才培養的同時,從技術和資金兩方面加大人才實訓平臺的建設力度,配備優質的培訓技能教師以促進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以資金和設備等形式的支持優化學校培訓資源的配置,確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順利開展[8]。

        3.5全面開展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

        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由于物聯網新興產業的不穩定成長性和發展前瞻性,需要普及學校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的全面性,確保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發展要求的無縫對接,實時監測跟蹤新興產業技術的動態發展信息,建立全面完整的職業學校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體制,保證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在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最大效益,最大程度上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對新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9]。

        篇3

        關鍵詞:高職;物聯網;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專業定位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21-5146-03

        Exploration an Implementation on Internet of Things Specialty in Training Progra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UN Yu-di

        (Jiangsu Institute of Economic & Trade Technology, Nanjing,211168,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the industry need, combining with our institute’s char acteristics, the employment post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then forms the specialized training goal. Taking profes sion station group, work task and work flow as the basis, it explores the specialized course system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orresponding with our institute’s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and trade, and discusses several key problems in the scheme imple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a sample for relevant institutes with this specialt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et of things; talents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specialty positioning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自從2009年11月3日,溫總理向首都科技界發表了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他提出:“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后IP時代相關技術研發,使信息網絡產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這篇講話對我國物聯網的發展目標提出明確要求,把對物聯網概念的研究推向了新的。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目前全國有30個本科院校開設了物聯網專業,高職院校有28家開設了物聯網專業。物聯網時代的來臨,對專業的人才培養帶來了問題與挑戰。我院作為國家骨干示范院校,也加入了建設物聯網專業的行列,下面就我院在物聯網專業方面的建設實踐供大家探討。

        1高職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基本思路

        近年來,職業教育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基本擺脫了原先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養模式。針對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與自身特點,高職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采用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以職業崗位需要和職業標準為依據,努力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求,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按照實際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境構建模塊化的專業課程體系。面向市場、面向技術、面向應用,培養適應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開發與實施中,以職業生涯為目標,確定人才培養方向,以工作過程為主線,確定課程結構,以工作任務為引領,確定課程設置,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確定課程內容,以職業標準為依據,確定鑒定項目。我院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與實施就是按照這樣一條主線而展開的。

        2關于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探討

        2.1高職物聯網專業定位

        2.1.1行業前景分析

        美國權威咨詢機構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比1。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目前,美國、歐盟、日本等都在投入巨資探索物聯網。我國在物聯網領域的啟動與發展并不比國際落后。10年前就啟動了傳感網研究,目前正加緊研發“物聯網”技術。

        從目前物聯網相關產業發展來看,物聯網領域主要環節,如器件設計和制造、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網絡架構、軟件信息處理系統配套、系統設備制造、網絡運營等均已具備一定的產業化能力。物聯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可以到傳感設備生產企業的管理、檢測崗位;傳感網的組建、調試、維護崗位;各種應用系統的建設、維護崗位;也可以到物聯網技術營銷與應用推廣崗位等就業。因此物

        聯網專業人才需求量大、就業起點高、職業發展有潛力。

        篇4

        而就在這幾天,阿里和上海汽車集團傳來消息,首款搭載阿里YUNOS的城市SUV將在6月份上市。

        其實,阿里與上汽的合作早在去年就已經開始,而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雖然已經有些時日了。而在國外,蘋果的汽車項目正在秘密開展,而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剛剛撞了公交。

        傳統上,汽車和互聯網是兩個行業,為何現在的互聯網巨頭紛紛盯上汽車呢?這些互聯網巨頭想要得到什么呢?

        一、汽車上的O2O入口

        最近一段時間,在中國的O2O市場風云變幻。去年阿里和美團分離,然后入股餓了么,百度200億力推糯米。巨頭們都意識到,O2O消費規模達到萬億,誰占領O2O市場,誰就可以新建一個阿里巴巴。

        2016年,百度成立百度金融事業部,美團搞起來自己的支付工具,大家基本都是按照阿里當年從電商支付到螞蟻金融的路線來走,而爭奪的焦點就是O2O的入口。誰占領更多的入口,誰就有更多的交易,誰就能發展起來以交易為基礎的金融服務,進而新建一個阿里巴巴。

        而汽車的車主通常消費能力比較強,是O2O的優質用戶,而汽車本身也是一個O2O的入口,誰能利用汽車作為O2O的入口,誰就掌握了一大批優質的O2O客戶,這對未來的O2O爭奪戰大有裨益。

        車機原本是隨車娛樂與導航的進化,我們過去汽車娛樂用卡帶,用CD,用U盤下載的MP3,現在有車聯網了,我們可以在線聽QQ音樂,這就是娛樂替代,類似還有實時聯網地圖導航,替代掉SD卡上的地圖導航。

        而隨著O2O的發展,車機是可以附帶生態與O2O的,通過車機可以是提供足夠多的地圖POI信息點,甚至可以直接完成O2O的消費。

        汽車的O2O入口功能是互聯網巨頭爭奪汽車的第一個誘因。

        二、最高級的O2O入口和無人駕駛的收益

        這次百度在兩會的提案并沒有說車聯網和O2O的事情,而是直接提了無人駕駛,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無人駕駛實質上是汽車O2O的最高入口。目前的汽車O2O入口只是在車機層次,這個入口是可以替換的。我換誰家的OS,甚至用誰家的APP,就用誰家的入口。

        而無人駕駛是一套完整的系統,這個系統在駕馭汽車的同時,還掌握了所有的控制權,其中也包括O2O入口。

        車機OS與汽車功能沒有關系,廠商可以選擇,而無人駕駛系統是一個高難度的系統,與汽車硬件緊密相關,汽車主機廠商自己又開發不了,只能用供貨商的解決方案。

        所以,掌握了無人駕駛至高點的廠商就掌握了汽車O2O的最高入口。

        除了O2O入口,自動駕駛系統本身也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利益,汽車上一套ESP這種簡單系統都要數千元,無人駕駛系統理論上可以按照到任何一臺汽車上面,其價格恐怕要萬元級別。

        這個萬元級別的系統乘以中國一年2000多萬的汽車銷量,利益也大的驚人,所以無人駕駛成為互聯網企業的爭奪之地。

        三、互聯網企業在無人駕駛上的路線優勢

        無人駕駛汽車其實可以視為是一種機器人。從原理上來說,是傳感器感知路況和周邊情況,然后傳輸到CPU,CPU根據人工智能對情況做判斷,然后通知電傳系統,電傳系統根據信號操控機械裝置,最后機械裝置操控車輛做各種動作。

        在這個過程中,電傳機械控制這方面基本已經完善,如今大部分汽車都是電傳控制了,你的剎車、油門、換擋、甚至方向都是一組電子信號,你操作的動作被解讀處理,然后傳給機械系統,無人駕駛無非是把這些信號脫離人的控制交由電腦處理,并不需要費太大周折。技術的難點在前兩步,怎么用傳感器準確的感知周圍的信息?人工智能如何做判斷?

        無人駕駛目前是有兩條路線的,一條就是傳統汽車主機廠商走的四個階段的漸進路線,用車上的攝像頭,雷達做傳感器,通過一些相對簡單的計算,實現輔助和半自動的駕駛功能。這個路線發展到一定高度,因為計算能力和軟件的難度,要達到完全無人駕駛基本上不可能,只是短期內會給汽車增加一些賣點。

        還有一條路線是直奔主題的互聯網企業路線,這條路線目前做的最成熟的是剛撞了車的谷歌。其采用目前價格還極其昂貴的激光雷達作為主要傳感器,傳感器采集到的信息和攝像頭采集的圖像采用高水平的人工智能來識別判斷。谷歌已經接近實用,百度也在去年完成了城市、環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況下的全自動駕駛測試。理想情況下,谷歌能夠在3、5年內實用化,而隨著激光雷達的量產降價,10年內就可以出現在量產汽車上。

        所以,在無人駕駛上,互聯網企業事實上領先汽車主機廠的。

        除了技術路線優勢,互聯網作為互聯網廠商,還有很多無人駕駛的外圍技術。譬如3D高精度地圖,圖像識別,語音語義識別,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大數據的處理器方式。這些東西都是汽車主機廠無力研發的。

        所以,到了無人駕駛階段,互聯網企業相比汽車主機廠有更高的高度,未來會是互聯網企業把成熟的無人駕駛系統賣給各個汽車主機廠商。

        四、互聯網企業能如愿嗎?

        這次兩會,提出來無人駕駛的不僅僅有百度的李彥宏,也有吉利的李書福。

        而在國際上,雖然谷歌的無人駕駛技術眾所周知,但是從奔馳、寶馬、沃爾沃,到新生的特斯拉,都在積極嘗試自動駕駛技術。

        但正如上文所說的,從技術路線看,汽車廠商遠不如互聯網企業。汽車廠商路線到了一定高度就會停滯不前。更糟的汽車廠商漸進路線的技術積累無法用到未來的高級階段。汽車廠商或者自己從頭再來,或者去買互聯網廠商的技術。

        無人駕駛相對有人駕駛,具有安全和效益的上的巨大優勢,一旦技術成熟,成本下降,是會很快普及的。

        所以,在無人駕駛上,互聯網企業有很大的概率達到自己的目的。一方面把無人駕駛系統賣給各個汽車主機廠,獲取高額利潤,一方面利用無人駕駛系統最高的入口權利,獲取各種O2O的入口,獲取衍生利潤。

        篇5

        關鍵詞:無人船;4G物聯網技術;云轉發;流媒體技術

        DOIDOI:10.11907/rjdk.171812

        中圖分類號:TP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7)006-0056-03

        0 引言

        無人船是一種集智能化、網絡化、集成化、機動化、無人化于一體的新型小型水面自主航行交通工具,具有機動靈活、易操控、攜帶使用方便、易于開展實驗、成本低、效率高、對監控環境要求低等特點,已被廣泛應用于湖泊和群鈾質監測[1]、濕地環境監測[2]、海洋環境監測[3]、水產養殖環境監控[4]、水下環境測量[5]等各種水域環境下民用和軍用的諸多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無人船應用的關鍵是如何實現無人船在各種水域環境下的無人自主航行,其核心技術是遠程運動控制技術[6]和無線通信技術。在無人船控制系統方面,國內已有不少高校和學者進行了相關技術研究。河北大學趙曉軍等[7]基于DSP和GPRS技術設計了用于白洋淀濕地監測的無人船運動控制系統;山東大學李峰等[8]設計了用于湖泊水域監測的無人船水樣采集系統,采用WiFi技術實現無人船與地面控制中心之間的通信;中國海洋大學的孫東平[9]及浙江大學的王魏等[10]設計了用于海洋監測的無人船遠程控制系統,采用GPRS技術實現無人船與地面控制中心之間的通信。由此可見,當前無人船與地面控制中心的通信技術仍然以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GPRS技術為主,雖然能夠滿足長距離作業需求,但只能傳輸簡單數據,而無法滿足無人船實時視頻監控等較復雜應用場合對實時傳輸多媒體數據的需求,不利于地面控制中心對無人船的管理和調度。

        相比于GPRS網絡,高速率4G網絡能更好地支持多媒體數據傳輸。采用4G技術作為無人船與地面控制中心間的通信技術,不但能極大拓展無人船的工作距離,而且能實現對無人船的遠程實時視頻監控。目前雖然已有學者設計了基于3G/4G的無人船遠程控制系統[11-12],但只是給出了系統設計框架,對視頻監控系統設計及測試闡述較少。

        因此,針對當前無人船控制系統由于以GPRS通信技術為主,導致控制系統實時性較差及無法適用于較復雜應用場合的問題,本文研究設計了一套基于4G物聯網技術的無人船云控制系統,采用4G通信技術、流媒體技術和云轉發技術實現對無人船的遠程實時視頻監控。通過本系統,操作人員只需在控制中心即可實現對無人船的遠程控制。在無人船作業過程中,監控人員也可隨時隨地獲取無人船作業狀態的實時畫面,了解作業進度和完成情況。

        1 系統總體框架

        本系統由無人船端、云服務器端和地面控制中心3部分組成,總體框架如圖1所示。無人船首先通過GPS定位后,地面控制中心根據接收到的位置信息計算航線,并通過云服務器轉發至無人船端。無人船接收到航線信息后進行自主航行作業。在自主航行過程中,無人船將當前的航向、航速、位置等信息通過云服務器轉發至地面控制中心。同時,無人船的4G視頻系統通過RTMP協議將實時作業視頻發送至云服務器,地面控制中心訪問云服務器獲取無人船實時作業視頻。

        (1)無人船端。無人船通過GPS獲取自身位置信息,采用4G通信技術將位置信息發送至云服務器端,經由云服務器端轉發至地面控制中心。此后,無人船接收云服務器端轉發的來自地面控制中心的航線信息進行自主航行,并在航行過程中通過云服務器將實時的航向、航速、位置等數據轉發至地面控制中心。同時,無人船的4G視頻系統通過RTMP協議將實時作業視頻發送至云服務器端,供地面控制中心查看。

        (2)云服務器端。本文基于阿里云提供的ECS云服務器設計了無人船云控制系統的云服務器端。彈性云服務器ECS(Elastic Cloud Server)是一種簡單高效、可隨時自主獲取、處理能力可彈性伸縮的云服務器,具有可動態調整CPU、內存、硬盤和帶寬等優點,為開發者提供了極大便利。

        云服務器端主要用于轉發實時控制數據和作業視頻。采用云服務器轉發模式,能夠減少無人船端需要處理的數據量,降低能耗,延長電池工作時間。

        (3)地面控制中心。地面站控制中心通過云服務器與無人船建立連接,將航線信息發送至無人船端,接收來自無人船的實時航向、航速、位置等信息,并可實時監控無人船的電量信息、作業狀態及所在水域環境情況。

        2 關鍵技術實現

        2.1 無人船控制信息傳輸系統架構

        無人船控制信息傳輸系統主要使用USR-LTE-7S4透傳模塊將地面控制中心的控制信息傳輸至無人船端,如圖2所示。USR-LTE-7S4可以實現無人船端與云服務器端的雙向透明數據傳輸,功能豐富,體積小巧,適合作為無人船的船載通信設備。使用網絡透傳模式收發數據,使用者無需關注無人船串口數據與網絡數據包之間的轉換過程,只需設置相關參數,即可實現無人船端與云服務器端之間的透明通信。

        如圖2所示,無人船上電運行后,GPS定位模塊獲取當前位置信息,通過USR-LTE-7S4以MavLink協議數據格式發送至云服務器,經由云服務器轉發至地面控制中心。地面站控制中心根據無人船位置信息計算航線,通過云服務器以MavLink協議數據格式轉發至無人船端。

        2.2 無人船遠程實時視頻監控系統架構

        無人船遠程實時視頻監控系統架構如圖3所示。系統采用Hi3518E模塊采集無人船實時作業視頻,通過4G通信模塊Quectel EC20上傳至云服務器端,地面控制中心登錄云服務器端即可實現對無人船的遠程實時視頻監控。

        視頻采集采用Hi3518E模塊,支持H.264和MJPEG/JPEG編碼,以RTMP協議格式將無人船作業視頻上傳至云服務器端。4G通信模塊采用Quectel EC20模塊,該模塊支持多輸入多輸出技術(MIMO),具有較高的通信可靠性和良好的通信質量。云服務器端采用nginx-rtmp-module模塊實現視頻數據接收與轉發功能。

        3 系統測試與數據分析

        對無人船控制系統的測試主要分為靜態測試和動態測試。靜態測試是在室內環境下測試視頻監控功能及傳輸時延等通信性能;動態測試是在實地水域中測試整個系統的功能,包括無人船接收航線控制信息及自動航行任務、無人船遠程實時視頻監控任務以及在實際水域中的傳輸時延等通信性能。

        3.1 靜態測試

        系統靜態測試監控界面如圖4所示。其中,左上角為云服務器數據轉發過程,左下角為無人船傳回的實時監控畫面,右邊為控制系統主界面。

        在靜態測試環境下,控制系統傳輸時延最低為248ms,最高334ms,如圖5所示。由靜態測試結果可以看出,基于4G通信技術的無人船控制系統的傳輸時延較低,能夠完成對無人船遠程實時監控的任務。

        3.2 實地水域測試

        測試水域為連云港市海州區西鹽河,地面控制中心在連云港瑞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地面控制中心上傳航線并無人船自動執行此航線,控制界面如圖6所示。

        在此次實地水域測試作業中,控制系統的平均傳輸時延為0.5s,視頻系統傳輸時延為1.5s,再次驗證了本系統能夠滿足對無人船遠程實時視頻監控的要求。

        4 結語

        本文基于云服務器架構設計了無人船云控制系統,并采用4G物聯網通信技術實現了地面控制中心與無人船之間的通信,通過4G透傳模塊將無人船航線等控制信息由地面控制中心傳輸至無人船接收端,同時采用4G視頻傳輸模塊和RTMP音視頻傳輸協議將無人船實時作業視頻傳送至云服務器,以供地面控制中心查看及監控。由測試結果可以看出,本系統能夠實現對無人船的遠程實時控制及視頻監控,從而極大地提高無人船的工作效率,并確保無人船航行安全,再結合傳感器數據采集技術即可應用于水質監測、城市內河監測、海洋環境監測、濕地監測等各種水域環境下的應用場合,具有一定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羅剛,張然.無人監測船在城市內河水質監測中的應用[J].環境監控與預警,2017(1): 18-20,31.

        [2]繩丹.濕地無人船運動信息系統設計 [D].保定:河北大學,2016.

        [3]金久才,張杰,邵峰,等.一種海洋環境監測無人船系統及其海洋應用[J].海岸工程,2015(3): 87-92.

        [4]孟祥寶,黃家懌,謝秋波,等.基于自動巡航無人駕駛船的水產養殖在線監控技術[J].農業機械學報,2015(3): 276-281,260.

        [5]陳立波,羅正龍,汪嵩.無人船水下測量系統及水下測量實驗分析[J].城市勘測,2016(5): 151-154.

        [6]張浩昱,劉濤.一種微小型無人船控制系統設計及航向控制方法研究[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17 (1): 88-90,93.

        [7]李瑞.基于DSP和GPRS的無人船運動控制系統設計 [D].保定:河北大學,2016.

        [8]李峰.無人駕駛水樣采集船關鍵技術研究 [D].濟南:山東大學,2016.

        [9]孫東平.無人船控制系統設計與實現 [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5.

        [10]王魏.無人監測船遠程控制系統的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學,20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玩弄放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久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偷拍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 冲田杏梨AV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试看| 国产精品 一区 在线|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人妻互换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加勒比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黄AA片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吞精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影院| 日韩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 人妻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林ゆな|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n鬼沢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 亚洲第一区二区快射影院|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欧美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片| 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免费l|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