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6 10:43:5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1篇數智時代智能財務的課程建設探究,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數智技術正在全面重塑經濟社會形態,對會計領域的影響也越發廣泛和深遠。高校作為會計人才的培養和供應基地,如何面向智能財務的人才需求,迎接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的數智變革挑戰,需要會計理論和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思考。以面向智能財務的課程建設為人才培養改革的落腳點,深入分析數智時代背景下智能財務人才的培養方向,結合新時期的教學改革浪潮,梳理總結智能財務課程體系的重構思路,協同創新路徑與保障措施,為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智能財務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智能財務;數智時代;課程建設;人才培養;
一、引言
數智時代下,“大智移云”等新興技術正在不斷重塑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的形態,知識和技能的迭代速度加快,進而引發了知識獲取方式、傳授方式、教學關系等一系列的深刻變革。2017年,國家發布《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把發展人工智能作為國家戰略,隨著人工智能在國民經濟不同領域的廣泛應用,正在改變著傳統財務會計的工作模式與工作環境,一些傳統的記賬、盤點、基礎管理等會計活動正逐漸被數字化財務系統、財務機器人所替代。數智浪潮為高校的財會教育帶來了一系列機遇,也帶來巨大挑戰。新時期下,高校為滿足社會對智能財務人才的培養需求,部分高校適時開設了智能會計專業,部分高校開設了智能會計方向或數字財會方向,但智能財務的人才培養模式仍處于摸索與嘗試階段,智能人才的培養質量與適用程度亟需通過對課程建設的全方位改革與創新進行提升。智能財務是以財會理論、工具與方法為基礎,由財會人員與財務信息化系統共同構建形成的智能系統,具有自動化、共享化等特征。近年來,隨著數智技術的廣泛運用,企業財務會計管理也隨之進入了數智時代,越來越多企業在經營管理進程中,均將企業財務數智化轉型作為一項重點改革方向,要求財會人員在基本崗位所需專業能力的基礎上,還要具備智能財務系統的運用能力與對業務管理的支持能力;同時,數智技術加速了商業環境與商業模式的迭代創新,國際間的聯系更加密切,作為新商科中的重要一員,面向智能財務的的會計教育要回應科技、社會、經濟帶來的新挑戰,需要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跨學科教育,從而孕育解決新問題、新情況的新理念、新方法。目前高校財會教育課程設置更多的還是以傳統的財會基礎理論教學和一定的技能實踐為主,一些開設智能財務專業或方向的院校在課程建設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嘗試。在新文科背景下,面向智能財務的課程亟需在明確社會經濟發展方向與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礎上進行系統梳理與重構優化。
二、數智時代智能財務的人才培養方向
(一)順應數智時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在2013年國際商學院協會頒布的新版會計教育項目認證標準中指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新興技術等商業環境發生的巨大改變,前所未有的挑戰向會計專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考驗,會計教育應該積極創新,發展新項目和新課程,提供適應變革的新知識和新技能。財政部出臺的《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指出會計人才隊伍建設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出發點和落腳點,會計人才隊伍建設任務必須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來確定?!稌嬓袠I人才發展規劃(2021—2025年)》中指出,數智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會計行業產生重大而深遠影響,不僅推動我國會計理論界的創新發展步伐,同時要求會計實務界深入應用新技術,推動會計工作全面數字化轉型。高校財務教育在我國深入人才強國戰略的背景下,亟需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在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的發展中發揮好人才培養與輸送的重要作用。
(二)適應數智時代智能財務的能力需求
隨著數字化、智能化裝備的不斷升級,基礎核算與管理崗位正在逐步被數智技術所替代,新興起的智能財務崗位需要財務人員利用計算機和其他數據處理工具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智能財務人才需要具備計算機思維、大數據思維與人工智能思維,具有較強的運用數據、軟件進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企業內部管理不斷向精細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會計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聯系更加緊密,財務核算崗位式微,財務人員的成長方向是支持業務管理的業務財務以及具有戰略視野的戰略財務。同時,在數智時代,國際間的聯系也更加緊密,商業模式更加復雜,需要學生具有更前瞻、綜合、宏觀的視野去做分析與判斷,這就要求智能人才必須具有綜合的商科知識儲備與豐厚的人文知識涵養。不同于傳統的單一型財務人才培養,數智時代的智能財務人才應是“博學型的專業人才”。如何處理好“博學”與“專業”之間的矛盾,是智能財務課程群能否發揮人才培育功能的關鍵。智能財務人才的培養的目標應重視數智技術的培育,智能財務人才的培養不是與機器爭崗位,而是讓人才有更高的能力和底蘊去駕馭信息技術,讓財會的管理、決策與支持功能,更和諧、更高效地發揮出來。因此,在對財務專業學生進行數智技術錘煉的同時,能夠堅持人的稟賦和比較優勢的發揮,讓人與人工智能各司其職,相得益彰[1]。
三、數智時代智能財務的課程建設思路
高校會計教育面向智能財務人才的培養應與時俱進,以課程建設為人才培養落實的關鍵環節,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內容,創新培養模式,對傳統的財務課程體系進行平衡重構。智能財務課程建設要以智能財務時代會計人才能力需求為導向,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以通用能力的培養為關鍵,夯實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提高信息技術能力,同時要關注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能力儲備。因此,課程建設思路應平衡把握好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商科教育與數智教育之間的關系,做好品德與價值塑造、知識與技能傳授、能力與素養培養的有效融合,致力為社會輸送適應時代發展的智能財務人才。
(一)體系升級數智重構
數智技術對會計領域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其在會計實務應用場景中不斷迭代拓展,使會計工作呈現出社會級變化。大智移云技術的迅速普及與應用推廣,通過對會計手段的數智賦能,不僅大幅提高了會計核算和監督的效率,也使財務決策數據收集的范圍、速度與多樣性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優化。借助數智技術,會計的核算、監督與決策職能得到了全流程的升級,因此在智能財務的課程體系構建方面,也應該在傳統的課程體系基礎之上進行全面的系統梳理與整體重構。在對傳統財務課程進行整合的基礎上,一方面,要新增信息技術類的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信息基礎類課程主要包括python語言,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導論以及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等[2];數智技術專業課程主要包括智能財務共享、商業智能分析、財務大數據可視化分析等內容[3]。另一方面,除了以上的“顯性”融入,還應該注重數智思維的“隱行”融入,建立數智技術與通識課程、商科課程、專業課程的內容融合。如將計算機統計技術、財務共享、業財一體信息化、大數據財務分析的方法和案例融入到現有的會計學、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以及財務報表分析課程當中,在現有會計課程中積極整合科學技術,讓數智思維成為智能財務人才的底色。
(二)通專融合前后相繼
近年,隨著社會的加速發展,要解決復雜環境下的實際問題往往需要學生具備超出專業范圍的跨學科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與整合能力,通識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智能化會計和全面數據化的大環境下,面向未來的智能財務人員需在準確掌握專業能力的基礎上,具有善于依靠智能技術的分析能力,在多學科的綜合知識背景下,通過敏銳的商業與社會洞察去定義企業所處的財務環境、治理環境與外部環境,在社會責任感的價值引領下做出適宜企業發展的戰略決策,并能通過靈活地辨識與創新,及時對策略的作用及改進方向做出判斷[4]。因此智能財務人才需要在具備IT等相關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對商科素養、人文素養的培育發揮高階的管理決策能力。會計教育需要通過加強學科交叉向管理學、經濟學、金融學等商科課程延伸拓展,與統計學、社會學、哲學、心理學以及相關思政課程等通識課程做好融合。鑒于整體課時的有限性,在智能財務課程的重構過程中,應注意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平衡與融合開發。要避免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各管一段,將二者割裂開來,而是要通過關注人才培養目標和通識教育資源之間的聯系,以及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深層關聯,實現二者的融通和促進。通識教育并不是簡單的不同屬性的課程的相加,而是人文教育和商科教育、專業教育相乘。同時,具有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清晰表達、溝通合作、價值判斷等能力的財務專業課程也可以成為優秀的通識教育課程,因此可以通識的形式做專業教育,推行寬口徑的專業培養,加強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為人才的創新探索與獨立思考能力提供基礎。例如,在專業課中,植入管理與溝通、數據分析等知識點,也可設計“業務描述—內控節點—資金流轉—會計信息”的全鏈條教學內容,將業財融合思維融入課程設計。轉變原重視核算的教學模式,向前端的流程優化、會計政策選擇環節與后端的數據分析與決策判斷環節延伸教學重點。
(三)尊重差異特色培養
特色化的智能財務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在數智時代的必然選擇。當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與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階段經過大眾化迅速走向普及化。這意味著,在中國本科教育已經成為大多數青年需要接受的基礎教育,同質化的培育模式顯然不能滿足我國現階段經濟高質量發展對財務人才的要求[7]。同時,尊重差異的特色化培養,也是解決智能化人才能力需求廣泛的前提下課時分配與設計的良方。依托與挖掘院校資源與稟賦,結合區域發展戰略與方向,考慮產業發展階段與特征等要素,創新分方向、特色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高素質智能財務人才的有效途徑。院校在落實課程體系時,要根據人才能力培養需求提煉學生的核心目標能力,重視與突出專業選修課、通選課對專業必修課的支撐作用,增加選修課的課時比例,結合學生興趣與服務面向等方面進行板塊化與特色化的塑造。例如,在智能化的細分方向上,可根據培養面向的崗位能力需求的重點不同,差異化設置選課模塊。新技術環境下催生了很多新型財務崗位,這些崗位的工作重點不同,對相應的能力要求也不完全相同。有些崗位側重會計專業能力與數智技術的掌控,如智能財務核算師與智能系統架構師。有些崗位要求掌握會計原理的基礎上,同時要熟悉企業及行業業務特征,洞察商業市場環境與宏觀經濟環境,具有財務與企業戰略承接的決策能力,這些崗位又根據對數智技術掌控的領域與程度不同而被區分為不同的財務崗位,如智能財務規劃師、財務專家、財務BP等。那么根據智能財務崗位的工作重點不同,培養智能系統架構方向的課程體系可增設RPA技術、財會建模與可視化、數據資產與數據治理等專業選修課程;智能運營及決策方向可拓展大數據分析中的統計方法、基于大數據的運營管理等專業選修課程。
四、智能財務課程建設的協同創新路徑
面向智能財務的課程改革與建設是一個聯動機制。為了讓課程群發揮整體作用,不僅需要在課程內容上科學規劃,在教學思維、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上也要同步創新,協同發揮課程的教書育人作用。
(一)教學思維知行并重
在當前越來越多的重復性的基礎、機械的技術勞動都具備了被智能技術替代的背景下,智能會計的教育轉型重心,是將未來的財會人才從低端、機械、單維的教學慣性中脫離出來,進入到更高階、更人文、更多維的教學環境中來。在教學內容方面,區別于傳統會計教學重核算、重技術的單一化傳授方式,而向技術的生成原理與技術的實踐應用兩端延伸。一方面要強調更多基礎理論和概念的傳授,通過開展研究導向的學習方式,助力學生掌握扎實而邏輯嚴密的專業知識系統;一方面要重視學生思維方式的培育,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不斷提升學生對學以致用的認知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實現以上教學內容的轉型升級,對授課教師主體的理論研究能力與實務觀察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主體不僅要深諳財會專業的基礎原理,關注專業理論研究領域的新變化,讓新時期的智能財務人才具有指導智能機器模型生產的底層理論邏輯;同時要盡快掌握智能財務時代必備的業財融合能力,通過各種形式深入企業業務管理實踐,在課程中注重對學生業財融合思維的培育;強化對知識體系的迭代升級,緊密關注技術發展與社會經濟動態,使課程內容融合新技術、新案例、新氣息,保持教育內容的開放性、前沿性與應用性。
(二)教學手段科技賦能
以數智技術為基礎的的線上教學模式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學生通過線上教學平臺能夠接觸到更多優質教學資源,可以引入視頻、動畫、案例等多種素材,突破了傳統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增加了學習趣味性與自主性。教師利用軟件統計功能和智能推送功能,可以輕松掌握學生的學情檢測與分析,方便了解學生的參與情況與知識點掌握情況,進而根據學習效果的反饋進行下一步教學活動目標和內容的調整,使教學活動實現持續改進和完善。借助教學手段的數智化賦能真正實現了因材施教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促進學生自主式學習效率的提升。同時,采用多種教學線上資源和智能化教學手段,可以打造線上、線下、混合式、虛擬仿真等多種類型的課程形式,與智能財務注重技術賦能、交叉融合與素質培養的課程內容形成合力,能夠有效效補充傳統教學模式的短板,提高學生學習熱情,是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教學完美融合的一項重要體現。
(三)教學方法靈活創新
在教學方法方面,隨著線上教學技術的發展與線上教學資源的豐富,學生可以通過看教材和網絡視頻課解決知識的傳授問題,在課堂上需要進行更多的問題討論與案例分析式的行動學習來實現能力提升,進行更多協作學習以解決問題,實現更高層次的意義建構。因此教師要探究更加能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教法。不僅要探索翻轉課堂等靈活的課堂形式,更要通過不斷的調整和反饋,形成一個效果不斷提升的教學閉環[6]。要重視學生思維方式的培育,通過開展研究導向的學習方式,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不斷提升學生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參與度和沉浸式體驗感,塑造具有革新和創造能力的新時期人才。同時,為更好地實現思政引領,通專結合,塑造學生廣闊的通識視野和深厚的人文素養,除專業教育教學方法外,有必要引入人本主義教育方法。通過對人的情感、需要方面的研究,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倡尊重人的個性和差異性,強調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建構,重視學生價值觀及人格的形成,從而形成自然狀態下的價值塑造與素質培育[7]。
五、智能財務課程建設的相關保障措施
(一)培育課程教學團隊
教師是課程教學開展的主體。要實現智能財務課程組的重構與實施,要求教師在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不斷更新,并且具有能夠將新興技術、專業發展理念融入課程中以適應該學科要求的能力。學校作為人才培養基地,要引進培育優秀的師資力量,一方面加強內部培育,對教師進行智能化轉型、思政教法、教學改革等方面的相關基礎培訓,設置考核辦法,提高培訓的效果。二是加強外界引進,加大對同時具有會計知識與計算機知識背景教育人才的引進。三是加強學科師資的跨學科組織建設,實現思政、數學、計算機技術、經管類學科的跨學科、跨學院的大交流,共同研討,合作開課。擴大教學交流的范圍,不僅要展開形式多樣的專業內的教學交流,而且要開展不同學科的交流研討,通過共建課程、共建科研項目等方式做實質性的學科融合,增強課程的交叉融合效果。同時,高??商剿鳂嫿ǜ咝H呜敃處熍c企業財會骨干人才雙向任職交流機制,制定多元化的“雙師型”教師認定機制并提供配套支持,通過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強化高校師資隊伍能力水平。一方面可將企業資深的智能財會人士引入課堂對學生開展實訓教學指導,同時激勵專任教師進入企業進修深造提升,增強教師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等方面的實踐經驗。靈活創新組織建設方式,組建師德高尚,專業水平和教學水平協同發展的師資隊伍和實踐指導專家隊伍,實現跨學院、跨主體的多元化協同育人,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
(二)加強教學條件建設
在教學軟硬件條件建設方面,可構建學校、政府和企業三方之間“共同投入、共擔風險、共享成果”合作共贏機制,多渠道、多形式籌措教學條件建設資金,建設財務數據共享平臺等現代化虛擬仿真實驗室,為學生營造更接近數智時代工作現實的會計工作場景。在教材建設方面,支撐智能財務課程的教材應該與時代發展同頻,盡快改善專業課程教材更新頻率滯后,多年一成不變的現象,及時反映和總結現實情況和問題。同時,教材內容在呈現方式上,克服傳統機械的技術與準則傳授,不僅要對會計制度做客觀解釋和說明,同時要注重對學生的質疑、發展思維做出引導,培養更加具有變革精神的復合型財務人才。創新教材開發方式,構建專業共研、學科互促、校企共贏的交流平臺。在教學團隊培育的基礎上,在多學科交流互進的環境下,拓展產教融合的形式,通過構建財會領域相關案例庫,合作開發教材等方式,將企業生產經營典型實際案例或社會關注熱點問題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礎理論知識解決或解釋實際問題,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共同進步。
六、結束語
數智時代,面向智能財務的課程建設應不斷關注技術與經濟發展變化對人才的需求影響,重構教學課程體系,同步創新教學思維、手段與方法,加強培育師資力量與教學資源,多層面協同發力,多角度提質升級。科學融入數智賦能的技術思維、學科交叉的通識思維,解決問題的創新思維,系統推動面向智能財務的課程建設轉型。同時,在發揮現代大學精神的基礎上,處理好人才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結合院校稟賦、區域特色、行業趨勢等要素,特色化培養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智能財務人才。
參考文獻
[1]杰奎琳·波特,滕曉東,黃泰然.會計教育新趨勢[J].會計之友,2021(16):2-6.
[2]馬艷忠.財務共享服務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研究[J].質量與市場,2022(15):121-123.
[3]金春華,呂曉敏,王暉.智能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基于全國336所高校的調查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2022(11):17-22+71.
[4]周守亮,魏春華,冷銘心.高校會計教育變革與發展問題研究[J].高教學刊,2020(6):50-52.
[5]龐海芍.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在中國的實踐歷程與未來發展[J].教學研究,2022,45(2):1-9.
[6]朱紫嫣,吳克平,嚴愛玲.基于“OBE+ADDIE”理念的財務管理專業線上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以稅收籌劃課程為例[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2,38(5):69-79.
[7]欒甫貴.會計教育目標:人才與人生的思考[J].商業會計,2017(4):4-7.
作者:徐楠楠 王金龍 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